以往
-
Art Basel Hong Kong 2024
陳松志 26 - 30 March 2024 在2024年的香港巴塞爾(Booth 3D22),伊日藝術計劃提出臺灣藝術家陳松志個展。此展覽匯聚了三組不同向度的系列代表作品--〈倒裝的語句〉、〈微弱的美感〉與〈別境〉,呈現藝術家獨特且具文學特質的創作手法,從而揭露那潛伏於日常經驗中、不易察覺卻支配了人們意識和知覺的內在關係。 陳松志(CHEN SUNG-CHIH, 1978-)為台灣空間與觀念的代表性藝術家,擅長將富有集體記憶之現成物,透過破壞、掀開、翻轉等手法抽離物件原有的日常面貌,於空間中留下單純的物性。刻意的鋪陳與組合,使觀眾面對的造型裝置轉化為非尋常、難以定義的空間,並以赤裸的感官知覺進行閱讀。 繼續 -
Art Fair Tokyo 2024
蓮輪友子、中村太一 8 - 10 March 2024 YIRI ARTS is delighted to participate in Art Fair Tokyo (Booth S014) with works by Tomoko Hasuwa and Taichi Nakamura. 繼續
-
UVNT Madrid 2024
耿傑生、孫培懋、中村太一、王冠蓁 7 - 10 March 2024 Works by Keng Chieh-Sheng, Sun Pei-Mao, Taichi Nakamura, and Wang Guan-Jhen. 繼續 -
Art Madrid 2024
蕭聖健、黃舜庭、林世雍 6 - 10 March 2024 Works by Hsiao Sheng-Chien, Huang Shun-Ting, and Lin Shih-Yung. 繼續
-
Voices 2024
謝榕蔚 26 - 29 January 2024 谷崎潤一郎在《陰翳禮讚》一書中提到,因為現代化的過程,傳統中的陰翳美學消失殆盡,所以他透過文學將這種美學觀點記錄下來。但我認為美學的結果是源自文化和民族性,在人造光源讓陰翳無所遁形的現代,陰翳美學和精神依然存在,只是它經過轉化藏匿於吸睛奪目的燈光之中。 某次發現傳統建築中的豬肝紅色外牆在光線照射下,會反射出紅色的色光映在周遭的環境中。並且研究這物理特性,透過實驗和紀錄,以科學的方法計算物體中的負空間,透過創作去製造色光的特性,以作品來回應屬於我們這個時代陰翳美學的可能。 作品是一個色光的容器,將太陽因緯度產生的角度以及人體的視覺體驗做計算,當日光隨著時間的變化,作品會產生顏色漸變的色光,是以環境光作為元素的不插電發光作品。當人進入到光線之中,會產生感官的觸發。色光形成有四個要素:有色面、色光面、光源、視覺位置,作品的實品看似雕塑,但其實是「光線」,但因為肉眼看不見光線,只能看見光源,所以製作了數組光線的載體,經由環境光因時間的變化而讓人感受到「光線場」的存在。 當站在色光面的前方,完全不見有色面,僅能見到光線經由反射和動線的安排所截取的晦映色光,雖然沒有插電,但彷彿像Dan Flavin的霓虹燈管散發出有色的光線,每個隔板間的負空間隱隱發亮。與Dan Flavin不同的是,Dan Flavin是利用有色的光源來界定空間,而這面色光的容器是由環境的光線來對作品產生色光變化。整個作品包含了作品載體、環境光源、人的參與才成立。試圖以一種東亞文化的美學來回應藝術中抽象與色域的歷史脈絡。 以太陽光為元素,台灣的太陽軌道為南向北照射,以天頂為中介分為上午和下午的東西兩面,作品的光線載體會隨著太陽的東升西落呈現不同顏色變化;在不同的季節,顏色也會因為太陽的角度和日出、日落的時間不同而改變。 (文/ 謝榕蔚) 繼續 -
Art Jakarta 2023
陳松志、陳為榛、吳家昀、林羽龍、Ella Wijt、Evi Pangestu、Meliantha Muliawan、M. Irfan 17 - 19 November 2023 YIRI ARTS is pleased to present a group exhibition of international artists from Indonesia, China, and Taiwan at Art Jakarta 2023. Artists includes Chen Sung-Chih, Chen Wei-Chen, Ella Wijt, Evi... 繼續
-
West Bund 2023
金. 提爾. 撒拉路基、詹姆斯. 雷利、KINJO、勞. 羅斯、平子雄ㄧ、時永駿、陳松志 9 - 12 November 2023 伊日藝術計劃以《色盲Colour-Blind 》為策展概念,提出五位國際當代藝術家—金. 提爾. 撒拉路基(Guim Tió Zarraluki )、詹姆斯. 雷利(Jame Rielly)、KINJO、勞. 羅斯 (Lou Ros)與平子雄ㄧ(Yuichi Hirako); 兩位台灣藝術家時永駿和陳松志。 自不同層面探討繪畫中黑白與彩色之間的視覺過渡,與其隱含於世代的共同經驗。 透過歷史的鏡頭,我們看到全彩再現技術經過漫長的黑白時期,從印刷工法到攝影術,從報紙影像到電影的出現。 在數位時代的今日,高彩充斥已成日常事實,膨脹的各類色彩造成了感官疲乏,這樣的視覺過剩反而衍生出一種哲學式的超現實。 我們的感光細胞重塑了與以往人類不同的色彩經驗和對真實的感知。 此時,人眼在閱讀與思考黑白景觀的模式儼然改變,並深刻影響著這個世代對色彩觀念的養成。 繼續 -
ART021 2023
時永駿 9 - 12 November 2023 時永駿1978年生於台灣台北,2003年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時永駿的創作媒介涵蓋繪畫、雕塑、裝置、攝影與文字,以探討日常生活的私人經驗及人類行為作為主軸。 作品形式多以電影與戲劇的拍攝手法進行前置作業,近年來多以計畫型展覽發表。 重要個展經驗包含:「過度換氣」,上海玉蘭堂畫廊,上海(2021);“試鏡表格”,伊日藝術計劃,台北(2021);「預售屋」,蜂巢藝術中心,北京(2019) ;「家庭代工」,798玉蘭堂畫廊,北京(2016);「遊戲手冊」,藝術創庫畫廊,香港(2015);「肥皂劇—時永駿作品展」,798玉蘭堂畫廊,北京(2012 )。 聯展包括:「給火星人類學家」,新北藝文中心,台北(2020);「你才藝術家,你全家都藝術家」,福利社,台北(2018);「古道具」,伊日藝術計劃,台北 (2018);「青春殘酷物語」,伊日藝術計劃,高雄(2018)與「未來通行證」,今日美術館,北京(2012)。 時永駿於2011年與2009年分別榮獲Geisai Taiwan #3 與 Geisai Taiwan #1 台開獎,台灣。 作品也曾多次獲澳洲白兔美術館、上海龍美術館,與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等館藏。 繼續
-
ART TAIPEI 2023:The Silent Spring
Group show 20 - 23 October 2023 《寂靜的春天》 「是誰開始這一連串下毒的行動,使死亡像小石投進靜止的池塘般引起漣漪,逐漸往外擴散?是誰在天平的一邊,放下可能會被甲蟲吃掉的葉子,而在另外一邊放入一堆五彩繽紛,遭毒害的鳥兒遺留下來的羽毛?是誰有權力,為無數不知情的人決定說,沒有昆蟲的世界是最好的,縱使是不毛的世界也是值得,而空中展翼飛翔的鳥兒糟蹋了這樣的世界?」—《寂靜的春天》(第8章),不再有鳥兒歌唱。 伊日藝術計劃將於2023年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中,以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於1962年出版的《寂靜的春天》(The Silent Spring)為展覽命名與核心主題。此展旨在喚起大眾所遺忘的環境議題並予以關注,提出當代藝術家們如何超越人類中心的視角,探討人與環境之間的多維度關係,並以創作作為回應。 瑞秋·卡森於此書融合了科學數據和生物學的角度,描繪了因戰爭而發展出的化學物質被用於殺蟲。人類以無知的方式試圖控制大自然,透過噴灑農藥解決了蚊蟲和農業問題的表面,卻導致鳥類大量消失,以及其他物種發生變異。 「其實,化學物質污染水質最可怕的一面,是河水、湖水或蓄水池,甚至是餐桌上的一杯水中,都含有一堆混合的化學物質,[...]。」—《寂靜的春天》(第4章),地球的水。 《寂靜的春天》一書不僅深遠影響了人類宰制下的自然與經濟活動,更啟發了「世界地球日」的誕生,同時改變了藝術世界中觀看與想像自然的思維方式。此展轉換了以往觀看自然之視角,將經典風景題材通過環境反思後重新觀看,自然似乎成為了心中那座逝去的桃花源,藝術家們若有似無的於創作中夾帶著對自然的懷念之情。藝術家在現今與工業革命前對於「春天」的思考方式已經有所不同。在二十世紀末的一系列環境思潮之後,他們在面對自然時,所謂地「真實性」也有了新的理解。 當代作品不約而同地出現人類與環境的衝突,這種藝術轉變反映了社會對生態意識的變化。例如作品中春之女神與精靈的形象轉化、化學性的螢光色調,又或是畫面中暴力下所產生的變異動物們。然而,儘管現實中衝突和挑戰依然存在,藝術家在畫面中操作了更具超越性的浪漫共存,描繪出人類與自然間渴望和諧共生的形象,宛如戀人般緊密相擁。這是對於現實世界的回應,以及維護生態平衡的迫切關注。 今天的自然景象的非正常演化,而是生態的激進反應,我們無法肯定的說,變異的動物們只存在於藝術家筆下。《寂靜的春天》在當今社會已成為強烈的象徵,春天永遠不該是安靜的。縱然在不安與躁動中,這個季節依然充滿生機與韌性。 繼續 -
ART TAIPEI 2023:PUBLIC ART
平子雄一 20 - 23 October 2023 《寂靜的春天》 「是誰開始這一連串下毒的行動,使死亡像小石投進靜止的池塘般引起漣漪,逐漸往外擴散?是誰在天平的一邊,放下可能會被甲蟲吃掉的葉子,而在另外一邊放入一堆五彩繽紛,遭毒害的鳥兒遺留下來的羽毛?是誰有權力,為無數不知情的人決定說,沒有昆蟲的世界是最好的,縱使是不毛的世界也是值得,而空中展翼飛翔的鳥兒糟蹋了這樣的世界?」—《寂靜的春天》(第8章),不再有鳥兒歌唱。 伊日藝術計劃將於2023年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中,以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於1962年出版的《寂靜的春天》(The Silent Spring)為展覽命名與核心主題。此展旨在喚起大眾所遺忘的環境議題並予以關注,提出當代藝術家們如何超越人類中心的視角,探討人與環境之間的多維度關係,並以創作作為回應。 瑞秋·卡森於此書融合了科學數據和生物學的角度,描繪了因戰爭而發展出的化學物質被用於殺蟲。人類以無知的方式試圖控制大自然,透過噴灑農藥解決了蚊蟲和農業問題的表面,卻導致鳥類大量消失,以及其他物種發生變異。 「其實,化學物質污染水質最可怕的一面,是河水、湖水或蓄水池,甚至是餐桌上的一杯水中,都含有一堆混合的化學物質,[...]。」—《寂靜的春天》(第4章),地球的水。 《寂靜的春天》一書不僅深遠影響了人類宰制下的自然與經濟活動,更啟發了「世界地球日」的誕生,同時改變了藝術世界中觀看與想像自然的思維方式。此展轉換了以往觀看自然之視角,將經典風景題材通過環境反思後重新觀看,自然似乎成為了心中那座逝去的桃花源,藝術家們若有似無的於創作中夾帶著對自然的懷念之情。藝術家在現今與工業革命前對於「春天」的思考方式已經有所不同。在二十世紀末的一系列環境思潮之後,他們在面對自然時,所謂地「真實性」也有了新的理解。 當代作品不約而同地出現人類與環境的衝突,這種藝術轉變反映了社會對生態意識的變化。例如作品中春之女神與精靈的形象轉化、化學性的螢光色調,又或是畫面中暴力下所產生的變異動物們。然而,儘管現實中衝突和挑戰依然存在,藝術家在畫面中操作了更具超越性的浪漫共存,描繪出人類與自然間渴望和諧共生的形象,宛如戀人般緊密相擁。這是對於現實世界的回應,以及維護生態平衡的迫切關注。 今天的自然景象的非正常演化,而是生態的激進反應,我們無法肯定的說,變異的動物們只存在於藝術家筆下。《寂靜的春天》在當今社會已成為強烈的象徵,春天永遠不該是安靜的。縱然在不安與躁動中,這個季節依然充滿生機與韌性。 繼續
-
ART TAIPEI 2023:MADE IN TAIWAN
謝榕蔚 20 - 23 October 2023 非物之物––陰翳禮讚之後的殘存晦映 文/ 謝榕蔚 在⼈造光源讓陰翳無所遁形的現代,我相信陰翳美學和精神依然存在,只是它殘匿於吸睛奪⽬的燈光之中。隱匿的再映⾊光。因為⾁眼看不⾒光線,只能看⾒光源的物理限制,留給光線流動的空間以及流淌其中的光能不能算是創作的主體?還是因為看不⾒所以它只能依附在物質之後?我認為,這樣的「空」間中它無⽤置疑是「物」的⼀種,只是因為光的粒⼦過於微⼩,所以我們無法意識到它的存在。 在⽯上純也《Another Scale of Architecture》⼀書中提到「The expanse of an environment includes numerous invisible structures, extending far beyond spaces discernible in visible light. These invisible structures give the environment... 繼續 -
TAIPEI DANGDAI 2023
孫培懋 11 - 14 May 2023 伊日藝術計劃將在2023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Taipei Dangdai),展出台灣藝術家孫培懋的系列作品 [Booth DG06]。1991年出生於臺灣臺北,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繪畫組,2016下半年於中央美術學院進行為期半年的交換學生計畫。因為天生色弱而看不到常人能夠看到的中間色相,使的孫培懋專注於色彩的探索實驗。他在畫布上以各種鮮豔的原色,細膩地描繪帶有東方印象的「類電影」場景,使畫面瀰漫華麗而奇詭的視覺衝突。 孫培懋曾於2017年以「遊園系列」作品獲得臺北美術獎優選,該系列也在隔年受到北師美術館館長林曼麗教授策畫邀請,參與了位於東京白金區的台灣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的台灣藝術家聯展。除此之外也獲得多個重要獎項肯定, 2019年中國北京東亞當代藝術扶持計畫年度藝術家、法國巴黎2009年秋季沙龍和2008年春季沙龍入選,及2013年高雄獎油畫壓克力類入選…等。 近期個展包括「原形畢露」(伊日藝術計劃,台北,2022)、「愛愛」(伊日藝術計劃,台北,2018)、「走入夢境的血色帷幕」(ART CENTRAL,香港,2016)、「沒有你沒有我」(伊日藝術計劃,台北,2014)。聯展「無名」(毓繡美術館,南投,2022)、「禽獸不如—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2020)、「House of the Rising Light」(Dorothy Circus Gallery,倫敦,2020)、「Array」(Gallery Baton,首爾,2019)、「世界之光─台灣當代藝術展」(中華民國駐教廷大使館,梵蒂岡,羅馬,2019)等。 TAIPEI DANGDAI:孫培懋 SUN Pei-Mao YIRI ARTS Booth DG06 Private View 11 May [THU] 2pm-8pm... 繼續
-
ART SOLO 2023
侯辰璐、不討喜 5 - 7 May 2023 伊日藝術計劃將在ART SOLO 2023呈現台灣陶瓷藝術家不討喜(Booth D10) ,以及美國華人藝術家侯辰璐(Booth C10) 個展。 ART SOLO 是專注呈現藝術家的「個展型」藝術博覽會,觀者能深入探究藝術家的創作脈絡或系列新作,提供精準的收藏指標。 主要聚焦於當代及未來藝術面貌的呈現,一窺創作的獨特性與當代社會的聯結更以現實生活為靈感來源,並盡可能進行實驗與創新,透過藝術家們的個展,深入理解近代藝術形式不同樣態。 繼續 -
Art Basel Hong Kong 2023
時永駿 21 - 25 March 2023 伊日藝術計劃將於Art Basel Hong Kong 2023 [Booth 1B26, Level 1] 推出藝術家時永駿的新作系列《玩具包裝組 Toy Packaging》。 時永駿出生於1978年,90年代作為臺灣當代藝術的起點,第一座現當代美術館成立,專科藝校改製為藝術大學,各路海歸派及本土派藝術家均在這個時代崛起。時永駿的父親是一位來自中國的軍官,他在眷村中度過了他的青少年生活,透過他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時間的軌跡、文化的熔接與地域的解構與重組。 時永駿的創作專注於解構不同時代的文化符號,在創作中重組那些被社會所遺忘的事物。他透過紀錄者/生產者的雙重身分來面對自己的作品,使用自藏的老舊物件結合雕塑,搭設成場景後進行攝影、繪畫; 進行了從四維(時間)跨向三維(空間)、二維(面)的全媒材創作,他將資源匱乏的那個時代與消費主義並行,將天真與現實、美麗與哀愁揉進命題之中。 《玩具包裝組 Toy Packaging》作為時永駿的新系列作品,他將80 年代的社會雜誌內頁收錄的報導文章與照片節錄出來,重新製作關節人偶及搭設場景,將宏觀元素(世界、人文、真實)幻化為藝術家微觀; 將靜態的歷史照片復活成動態卻虛構的世界,繪製出宣傳海報似的油畫作品,再將雕塑打包成商品化的《玩具包裝》裝置。 透過這些異媒材作品的展示手段,藝術家並非意圖展現給觀者一條清晰的敘事線,而是將觀者的感知拆解成不同的載體,邀請觀者參與其中關於主題的解讀與反芻。 繼續
-
Art Fair Tokyo 2023
陳聖文、丹尼爾・蘇維勒斯.范弗 10 - 12 March 2023 YIRI ARTS is delighted to participate in Art Fair Tokyo (Booth S011) with works by Chen Sheng-Wen and Daniel Sueiras Fanjul . 繼續 -
Art Madrid 2023
張騰遠、謝榕蔚、吳瑋庭 22 - 26 February 2023 繼續
-
Art Taipei 2022
後_樂園 20 - 24 October 2022 伊日藝術計劃以「後_樂園 Post_Paradise」作為2022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展覽主軸。藉樂園及花園兩種迥然不同場域的特性捕捉及詮釋當代社會最明確的樣貌,並在急速前進的當代藝術洪流中,捕捉其稍縱即逝的魔幻時刻。 在樂園裡,人們違反常理的將自己置身於看似危險的情況,以換得感官極刺激極致放大的體驗。而這樣的人性本能,也顯示了我們突破框架的渴望。在後樂園裡我們尋覓世上最令人興奮地藝術家合作,以創作中強大的穿透力作為媒介,刺激著觀者眼球。無論是美好夢幻的、醜陋詭譎的、沉著靜謐的,甚至喧鬧低俗的,所有可使人跳脫日常軌道的視覺經驗,都是我們在庸碌的世俗裡,試圖尋找足以撼動日常中隱形規則的神祕特質。 後_樂園代表的是逃離日常並跳脫規則的場域及時空,持續處於「下一刻」的未來進行式,以恆動狀態的探索甚至預知未來藝術的模樣。 繼續 -
Art Jakarta 2022
張騰遠、Grip Face、何彥諺、李奕諠、黛安・蘇西、孫培懋、湯雅雯 26 - 28 August 2022 YIRI ARTS很榮幸將在 2022. 08. 26—08. 28 於Art Jakarta中呈現來自台灣、西班牙以及印尼藝術家聯展。參展藝術家包括張騰遠、Grip Face (西班牙)、何彥諺、李奕諠、黛安・蘇西 (印尼)、孫培懋、湯雅雯。 繼續
-
Taipei Dangdai 2022
時永駿、平子雄一 20 - 22 May 2022 伊日藝術計劃2022年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將以19世紀美國童謠「古老的大鐘」為主題,帶來兩位藝術家分別與「時間」這個題材為之對話。「古老的大鐘」描述一個古老的擺鐘因為主人們的相繼離世,而時鐘的報時功能也相繼震盪直到停擺。二位藝術家皆以自身或周遭的時光去討論歷史的物換星移與人們間的情感關係,藝術家平子雄一關注城市與叢林間的時間與空間,呈現出人類與自然間的社會行為與不同的互動心理狀態。而在時永駿作品中則對時間的流淌與驟變有著深刻的感知。 平子雄一在英國求學的旅居期間,將作品核心落在紀錄各種不同國族民情的不同綠化習性。人類踏出了叢林進入城市定居,卻又在休假日回到了叢林。然而這樣的城市時間並未影響到人類的生物性本能以及與自然連結之本能,在時間與空間的不停轉換中達到了專屬現代人的迷幻平衡。 時永駿的父親是一位來自中國的軍官,在父親的影響下,時永駿的生命中經歷了文化的熔接與地域的解構與重組。而他透過蒐藏老件、結合裝置、搭設場景後進行攝影、繪畫,進行了從三維跨向二維的全媒材創作,用他的方式記錄下時間的流動與生命存在的痕跡。 繼續 -
Art Madrid 2022
張騰遠 23 - 27 February 2022 繼續
-
Art Taipei:第一基地-末日預言
陳松志, 陳雲, 邱承宏, 邱懷萱, 平子雄一, 江孟禧, KINJO, 賴威宇, 蘿拉・琳伯格, 林宜姵, 王鴻川, 時永駿, 丹尼爾.蘇維勒斯, 威古納.瓦拉薩拉, 王煜松, 吳敏興 22 - 25 October 2021 藝術既是歷史的見證,也是未來可能性集合、為過去、現在和未來相互聯繫的渠道。如果說藝術的存在就好似疫苗中的病毒攻擊並產生抗原,或許人類社有機會獲此並得以抵抗未來滅亡的必然。 _ 基地 在地球46億年間的壽命裡,生物經歷了無數次毀滅與重生。假使人類的滅亡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與週期,而藝術往往成為了歷史危機下的犧牲品,那麼藝術是否擁有基因庫般的保障呢?電影《人類之子》中,藝術品的流亡很可能便是我們最具象的未來。 人類文明之初,藝術就常作為預言或知識之載體,此傳統於現今當代藝術上也是顯而易見。我們想像著過去人們總將時代焦慮投射於創作,並將想像儲存於現實世界中,也因此創造了被視為對未來的預測。藝術家透過不同的藝術語法傳遞未來的可能性,為末世到臨前的人類打上預防針。如果「預言」常以藝術的形式出現,在毀滅之後,或許能為後世提供破碎的拼圖,重回文明波峰。 2021臺北藝術博覽會,伊日藝術計劃引用了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科幻著作《基地》。艾西莫夫在小說中預見了人類悲慘的未來,在銀河邊緣建立基地編寫歷史文明的百科全書,目地是希望透過知識的保存來縮短世界崩壞後的黑暗時代。當今疫情下的人類直面了各種掙扎,地球也同時面臨艱難,然而藝術的種子又該何以處理?同時,如果黑暗必將來臨,我們該為此準備到什麼程度?又該多做些什麼? 這次,伊日藝術計劃提出三道子題、於三個場域中分別呈現,以藝術為主體之「基地」作對話,我們將試圖想像末日來臨之際,《基地》內藝術的存在與可能性。 參展藝術家| 陳松志 Chen Sung-Chih 陳雲 Chen Yun 邱承宏 Chiu Chen-Hung 邱懷萱 Chiu Huai-Hsuan 平子雄一 Hirako Yuichi 江孟禧 Jiang Meng-Si 金城敏樹 KINJO... 繼續 -
Art Taipei:第二基地-藝術基因庫
16 - 25 October 2021 聖經中的諾亞方舟乘載了動植物以及人類,在當代我們擁有斯瓦爾巴德島全球種子庫(Svalbard Global Seed Vault),然而藝術在文明的方舟內卻時常缺席,在這個展區我們將試圖呈現藝術的各種可能性與樣貌。 _ 基地 在地球46億年間的壽命裡,生物經歷了無數次毀滅與重生。假使人類的滅亡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與週期,而藝術往往成為了歷史危機下的犧牲品,那麼藝術是否擁有基因庫般的保障呢?電影《人類之子》中,藝術品的流亡很可能便是我們最具象的未來。 人類文明之初,藝術就常作為預言或知識之載體,此傳統於現今當代藝術上也是顯而易見。我們想像著過去人們總將時代焦慮投射於創作,並將想像儲存於現實世界中,也因此創造了被視為對未來的預測。藝術家透過不同的藝術語法傳遞未來的可能性,為末世到臨前的人類打上預防針。如果「預言」常以藝術的形式出現,在毀滅之後,或許能為後世提供破碎的拼圖,重回文明波峰。 2021臺北藝術博覽會,伊日藝術計劃引用了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科幻著作《基地》。艾西莫夫在小說中預見了人類悲慘的未來,在銀河邊緣建立基地編寫歷史文明的百科全書,目地是希望透過知識的保存來縮短世界崩壞後的黑暗時代。當今疫情下的人類直面了各種掙扎,地球也同時面臨艱難,然而藝術的種子又該何以處理?同時,如果黑暗必將來臨,我們該為此準備到什麼程度?又該多做些什麼? 這次,伊日藝術計劃提出三道子題、於三個場域中分別呈現,以藝術為主體之「基地」作對話,我們將試圖想像末日來臨之際,《基地》內藝術的存在與可能性。 _ 聖經中的諾亞方舟承載動植物及人類,在當代藝術範疇,藝廊則蘊藏豐富藝術資料,以此呼應「藝術基因庫」場 域概念,透過藝術沙龍展出形式呈現作品多樣性。日本藝術家平子雄一擅長以繪畫及雕塑,打造獨特「小樹人」 角色形象,傳達各式隱喻與象徵意義,探討人類與自然的共存共生,觸發觀者對環境議題進一步反思。 參展藝術家| 卡琳娜・荷比揚 Karina Akopyan 黃沛涵 Peihang Benoit 路易斯.凱伊戴 Luís Carita 張碩尹 Chang Ting-Tong 陳為榛... 繼續
-
Art Taipei:第三基地—太空殖民地
陳聖文, 蕭聖健, 黃啟佑, 池田慎, 凱爾・蒙哥馬利, 金・提爾 16 - 30 October 2021 探索與歷史文明對立的未知地,以做為人類未來的新容器,重啟一個新的循環。在面對毀滅後的新世界是以何種姿態重返文明?如何運用我們的基因庫與預言這兩者的保存物重建這顆星球? _ 基地 在地球46億年間的壽命裡,生物經歷了無數次毀滅與重生。假使人類的滅亡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與週期,而藝術往往成為了歷史危機下的犧牲品,那麼藝術是否擁有基因庫般的保障呢?電影《人類之子》中,藝術品的流亡很可能便是我們最具象的未來。 人類文明之初,藝術就常作為預言或知識之載體,此傳統於現今當代藝術上也是顯而易見。我們想像著過去人們總將時代焦慮投射於創作,並將想像儲存於現實世界中,也因此創造了被視為對未來的預測。藝術家透過不同的藝術語法傳遞未來的可能性,為末世到臨前的人類打上預防針。如果「預言」常以藝術的形式出現,在毀滅之後,或許能為後世提供破碎的拼圖,重回文明波峰。 2021臺北藝術博覽會,伊日藝術計劃引用了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科幻著作《基地》。艾西莫夫在小說中預見了人類悲慘的未來,在銀河邊緣建立基地編寫歷史文明的百科全書,目地是希望透過知識的保存來縮短世界崩壞後的黑暗時代。當今疫情下的人類直面了各種掙扎,地球也同時面臨艱難,然而藝術的種子又該何以處理?同時,如果黑暗必將來臨,我們該為此準備到什麼程度?又該多做些什麼? 這次,伊日藝術計劃提出三道子題、於三個場域中分別呈現,以藝術為主體之「基地」作對話,我們將試圖想像末日來臨之際,《基地》內藝術的存在與可能性。 寓意「太空殖民地」的老宅複合空間「一日弎時」,從舊建築體的裸露梁柱、考古遺跡般的斑駁壁面,到頭頂上的 巨型古董水晶燈,彷彿一艘降落於平凡老舊公寓的太空船,在轟隆聲中飄浮升空,創造穿梭新舊時空的超現實體 驗。曾受邀奧地利林茲 OK 藝術中心展出的台灣藝術家蕭聖健,運用機械動力裝置強調動態的媒材特性,卻刻意 選用帶有手工感的物件材料,讓作品看似擁有繁複的機械結構,同時也保有細膩的人性溫度。 參展藝術家| 陳聖文 Chen Sheng-Wen 蕭聖健 Hsiao Sheng-Chien 黃啟佑 Huang Qi-You 池田慎 Ikeda Shin 凱爾・蒙哥馬利 Kyle Montgomery... 繼續 -
ART TAIPEI 2020
邱承宏、邱懷萱、陳聖文、丹尼爾・蘇維勒斯・范弗、東妮.哈莫爾、侯辰璐、平子雄一、金・提爾・撒拉路基、吳敏興、吳家昀、王煜松、黛安・ 蘇西、江孟禧、蘿拉・琳伯格、賴威宇、莫妮卡・蘇畢迭、池田慎、時永駿、楊・紹馬爾、孫培懋、王冠蓁 22 - 26 October 2020 繼續
-
Taipei Dangdai 2020
蕭聖健 17 - 19 January 2020 機動藝術(kinetic art)在歐美藝術史的脈絡中,與二十世紀初的工業現代化潮流有連帶關係。藝術家們藉由機器的自動化運作,展現出物體動態與速度的迷人影像,這種自動化的機械擺動特性在那個時代氛圍中,是一種現代性與進步感的表徵。在台灣當代藝術的領域中,藝術家蕭聖健(1968-)可以算是新媒體藝術中著實極具著個人特色風格的代表性藝術家。 蕭聖健的作品就技術層面而言,可以被視作機動藝術之創作類型,然而在審美層次上則不同於歐美機動藝術發展的初衷。他的作品乍看頗有機械動力裝置強調動態的媒材特性,然而卻又跟單純強調動態與視覺變化性的機動藝術作品有些不同。這其中最大的差異在於藝術家往往在建構機械及組合物件時,刻意在材料運用上呈現出一種天真、粗糙的手工性。並在情境敘事的語言中進行具象情感投射或者對物件進行符號的隱喻。他的作品看似看似有著繁複的機械結構,卻藏不住細膩的人性溫度。 繼續 -
2019 台北藝術自由日:愛情神話
Art Fair 6 - 8 December 2019 「台北藝術自由日 Free Art Fair」今年邁入第五屆,12 月 6 日至 12 月 8 日將於松山文創園區 2、3 號倉庫盛大登場。本屆以「愛情神話」為題,主視覺由藝 術家詹雨樹操刀,匯集來自台灣、美國、南非、土耳其、中國、香港、日本、 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等地藝術家及創作團隊,超過 120 組的藝術作品計劃共同展演,透過充滿玩興的自由策展機制,讓藝術家們的創作思維顛覆常規,碰撞火花,展開一場天馬行空的狂歡派對! 以愛為名,大玩跨域創作 「2019 台北藝術自由日」呼應本屆主題,以義大利國寶級導演費里尼盛名之電影「愛情神話」為視覺意象,打造五公尺高的巨大帳篷裝置,創造獨特的私密觀展體驗,讓觀者遊走其間,窺探暗藏作品中關於情感的千百種面貌。本次也吸引多位跨領域的創作者投件參展,如:演員孟耿如、貓下去負責人陳陸寬與裝置藝術組織 Super ADD 等,將各自帶來首度曝光的創作計劃。除了各類型作品展演,更邀請當代藝術收藏家宮津大輔,現場暢談日本當代藝術社群和學院教育。 一場沒有藝術家姓名的《自由心證》藝術拍賣會 此外,延續前四屆的亮點活動「自由心證拍賣會」,本次預計共 20 多件作品參與,藉由不公開創作者姓名的方式展出,僅以自身對於作品的評價為標價依據,讓觀眾以最主觀的方式,重新思考與定義藝術品的價值和收藏者之間的關係。同時,本屆特別邀請 6 位來自各領域的重量級評審:藝術收藏家宮津大輔、音樂人姚謙、策展人張君懿、藝術家黨若洪、安卓藝術總監李政勇及藝術家蕭聖健,將從 120... 繼續
-
ART TAIPEI 2019
邱承宏、邱懷萱、張淳皓、陳聖文、丹尼爾・蘇維勒斯・范弗、金・提爾・撒拉路基、蕭聖健、黃啟佑、江孟禧、賴威宇、林宜姵、路易斯·凱伊戴、莫妮卡・蘇畢迭、孫培懋、蓮輪友子、王冠蓁、吳家昀、吳敏興、塞維.索拉、楊宗嘉、平子雄一 17 - 21 October 2019 繼續 -
Art Madrid 2019
陳雲, 賴威宇, 金·提爾·撒拉路基, 莫妮卡·蘇畢迭 27 February - 3 March 2019 繼續
-
ART TAIPEI 2018
邱承宏、邱懷萱、陳聖文、陳雲、丹尼爾・蘇維勒斯・范弗、金・提爾・撒拉路基、漢娜・伊淇、呂浩元、賴威宇、林宜姵、モリソン小林、莫妮卡・蘇畢迭、寺澤伸彦、水田典寿、時永駿、孫培懋、井原信次、蓮輪友子、王冠蓁、平子雄一 25 - 29 October 2018 繼續 -
ART MADRID 2018
金·提爾·撒拉路基、賴威宇 21 - 25 February 2018 繼續
-
ART TAIPEI 2017
陳雲、鄭先喻、邱承宏、邱懷萱、賴威宇、李瀚卿、寧森、時永駿、孫培懋、丹尼爾.賽維勒斯、金.提爾、漢娜・伊淇、平子雄一、凱爾.蒙哥馬利、寺澤伸彦、蓮輪友子、塞維.索拉 19 - 23 October 2017 繼續 -
Art Stage Singapore 2015
吳敏興、黃博志 22 - 25 January 2015 This island nation was once covered with thick forest, unspoiled by human hands; three hundred years of successive cultures have colonized and occupied the beautiful land, “Formosa”.Through the works of... 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