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雲:走進霧散的片光裡

2023年11月3日 - 12月2日 YIRI ARTS
介紹

文/ 陳雲

面對現實,我們時不自覺地在拼湊它的其他隱喻,事物沒有面向自己的部分,是那些無法具象的各種 情感與想像,從墜落聯繫它的記憶之海的那一刻起,便已擺脫當下現實時空的限制。這些被召喚出的各種 片段如暗流湧動潛伏在意識之下,隨時準備重新置換或建構我們對現實的感官感覺,對事物的感受豐富了 我們生活的厚度,自由的意識如同山稜線綿延在沒有邊際的世界。

在晨熹的微光裡,放置了對美好未來的等待;

在友人面貌的交替裡,存留著過往時光的沉積;

在埋藏的記憶裡,植下最燦爛的花。

記憶與感覺作為主題,日常的生活的影像事物作為創作的內容,揉和自然與現實、記憶與夢境、情緒 與感知,如同罩攏著我們的一團霧靄。在日常裡,觀察這個世界的各種現象,並將這些悸動的瞬間「描 繪」出來,感受到的意象被統整出對應的諸多色彩,收攏好的色票與視覺影像與嗅覺記憶做出連結。色彩 心理學(Color Psychology)理論提出不同的色彩對於情感、情緒、認知與行為影響深遠,藉由色彩將當下 的感官感覺「轉譯」成具象的作品,利用不同的壓克力顏料表現方式詮釋細膩的情緒記憶。當顏料成為感 覺的延伸,畫布成為載體,暈染的色料、流淌的光澤、層次的堆疊,立體的肌理⋯等等,這些無機質的色 料賦予了生命中重要的記憶深刻的具象意義。

利用繪畫工具表現出細微的差異連結,感性變動的想像空間,這個過程不禁讓人聯想到氣味的三調變 化:獨立的顏色/香料,與相連的畫面結構/香調組合,能整合出完全不同的感官感覺。因此,在這次展 覽中將會有四件作品,是以視覺作品與氣味作品共同結合的形式展出,這是在兩者互相參照的狀態下,更 深入探討感覺意識的一種嘗試。這次展覽中,作品均以組畫的形式呈現,畫布之間存在著某種默契,如同 知覺與記憶聯繫的關係,相互參照卻獨立,閱讀的順序也沒有一定的規則,視線的軌跡投射了超越時間與 空間限制的個人意識,與觀者自身意識形成緊密的連結。

當記憶與現實疊合的霧逐漸逸散,降沉的情感反而使事物的輪廓清晰,沐浴在霧散的光下的平靜內 心,如同山巒靜靜佇立在更替不休的情緒之霧間,思緒在山嵐霧雨時隱匿,而雨初霽時,又能在日光輝映 下燦爛反映出對現實的深刻回應。

展覽現場
作品



  • 陳雲, 依。在澄月映出的交錯脈絡間相互繫絆 Dependent. Bound Within the Interweaving Context Reflected by the Clear Moon., 2022
    陳雲
    依。在澄月映出的交錯脈絡間相互繫絆 Dependent. Bound Within the Interweaving Context Reflected by the Clear Moon., 2022
    Acrylic on canvas
    100 × 100 cm, 175 × 100 cm
  • 陳雲 Chen Yun, 偎。寄情在反覆摺疊痕中的依戀 Nestling. Embracing Attachment Within the Repeated Folded Creases., 2022
    陳雲 Chen Yun
    偎。寄情在反覆摺疊痕中的依戀 Nestling. Embracing Attachment Within the Repeated Folded Creases., 2022
    Acrylic on canvas
    100 × 100 cm, 175 × 100 cm
  • 陳雲 Chen Yun, 染。等待的流光循自由之意迸發 Dyeing. The Flowing Light of Waiting Bursts With the Essence of Freedom., 2023
    陳雲 Chen Yun
    染。等待的流光循自由之意迸發 Dyeing. The Flowing Light of Waiting Bursts With the Essence of Freedom., 2023
    Acrylic on canvas
    70 × 70 cm, 70 × 20 cm, 70 × 120 cm
  • 陳雲 Chen Yun, 曝。相倚高光訴衷徘徊於彩漬之徑 Basking. Leaning on Brilliance, Emotions Unfold on the Path of Vibrant Stains., 2023
    陳雲 Chen Yun
    曝。相倚高光訴衷徘徊於彩漬之徑 Basking. Leaning on Brilliance, Emotions Unfold on the Path of Vibrant Stains., 2023
    Acrylic on canvas
    70 × 70 cm, 70 × 20 cm, 70 × 120 cm
  • 陳雲 Chen Yun, 緒。沉吟絮思如幾何交錯疊隱 Sentiments. Musings and Thoughts Entwined in a Hidden Geometric Embrace., 2023
    陳雲 Chen Yun
    緒。沉吟絮思如幾何交錯疊隱 Sentiments. Musings and Thoughts Entwined in a Hidden Geometric Embrace., 2023
    Acrylic on canvas
    70 × 70 cm, 70 × 20 cm, 70 × 120 cm
  • 陳雲, 翼。條枝結晶成樹鋪沿匿影之夢 Wings. Branches Crystallize Into a Tree Carpet, Along the Dream of Hidden Shadows., 2022
    陳雲
    翼。條枝結晶成樹鋪沿匿影之夢 Wings. Branches Crystallize Into a Tree Carpet, Along the Dream of Hidden Shadows., 2022
    Acrylic on canvas
    30 × 30 cm × 3 pieces
  • 陳雲, 渚。水天變幻如心畔隨風散聚 Shore. Thoughts, Adrift on the Wind’s Sway, Mirror the Fluid Transform of Water and Sky., 2022
    陳雲
    渚。水天變幻如心畔隨風散聚 Shore. Thoughts, Adrift on the Wind’s Sway, Mirror the Fluid Transform of Water and Sky., 2022
    Acrylic on canvas
    30 × 30 cm × 3 pieces
  • 陳雲, 聆。念想如絲如絮隨風游散 Listening. Thoughts, Adrift Like Threads, Wander and Scatter With the Whims of the Wind., 2022
    陳雲
    聆。念想如絲如絮隨風游散 Listening. Thoughts, Adrift Like Threads, Wander and Scatter With the Whims of the Wind., 2022
    Acrylic on canvas
    30 × 30 cm × 3 pieces

新聞稿

不可能的記憶 --「陳雲:走進霧散的片光裡」

撰文/許楚君

如何將倏忽即逝的記憶片段留存下來?從文字、繪畫、雕塑到影像,這樣的問題始終縈繞著創作者。時間沒有休止的流逝,人的意識也瞬息萬變的流動,那麼,無論用什麼樣的手段,都像是刻舟求劍一樣,在不可能的銘記之中反反覆覆徒然地試著留下記憶。

 

記憶如何在我們的心靈之中作用?它和物質的關係又是什麼?

哲學家伯格森清晰地區分了物質與心靈的差異,他認為心靈與物質最大的不同,即是事物在兩種領域之中,能否同存在同一空間裡。心靈領域的事物,總是彼此疊加、相互融合;物質則總是互相排除而無法並存。在我們的夢與回憶之中,事物會彼此凝縮在同一個影像裡。正因為心靈與物質有著根本上的性質差異,心靈活動無法自我重複的綿延(la durée)性質,使之難以被化約為機械性的物質。過去與當下總是隨著時間疊加,我們也難以將時間切分成空間化的刻度與分配。不過,作為心靈最根本的功能,記憶除了能夠保存過去的事件,還能在當下的行動之中,依著意願被重新表現出來,可以任意選擇片段、使之發生變化。那麼,藝術家們在創作裡留下的記憶片段,位處在心靈與物質之間,又會是什麼樣的存在?記憶是以什麼樣的形式,被留存在作品裡?

 

陳雲在「走進霧散的片光裡」最新的系列作品,嘗試透過各式各樣的感官語彙,留下記憶的片段。那是她對於感官經驗的印象、當下的情緒、記憶與夢境的痕跡。當這些心靈活動,被藝術家提取出來,轉譯成畫布上的形象,它還是最初留下的記憶嗎?

 

正如伯格森分析的,記憶總是不斷的疊加、甚至在當下的行動之中變形,光是瞬間的畫面,似乎已然無法表現記憶的特殊性質。在陳雲的繪畫裡我們可以看見她的執著,而她透過最擅長的視覺語言,將她的記憶分離開來。每件畫作中除了當時恍惚之間留存的記憶場景,還有以抽象的色彩、線條與肌理所留存下的印象。

 

〈依。在澄月映出的交錯脈絡間相互繫絆〉以及〈偎。寄情在反覆摺疊痕中的依戀〉這兩件尺幅較大的作品,彷彿是藝術家對於繪畫形式的宣告,預示著她將如何把我們帶進繪畫裡的世界、帶進她的記憶。在前者猶然能看見人影交錯依偎相伴、暗夜裡植物葉片的紋理、若有似無的空間,觀者還能夠抓取可能的線索,循著慣性猜想記憶之所指。

 

到了〈候。在晨熹搖曳的片片葉影中等待〉與〈吟。迷於魔幻隱顯低喃之間〉,她則更為決絕地將畫面劃分成三段,在搖曳的樹影之間、在色彩鮮明的線條之間,人的形象浮現出來,標定著記憶主體的所在。

在〈囈。觸及若夢似真片片斑斕〉,陳雲則透過空間的遊戲,由躺臥著的人影將觀者引入似夢非夢的情境裡。畫面中間不知是睡是醒的人,伸手彷彿就能觸碰到漂浮在半空中的斑斕光影,讓觀者幾乎以為她仍未進入夢中,但下方空幻的場景卻又在告訴我們這一切並不真實。

 

「並不真實」,正是柏格森與另一位哲學家德勒茲曾經提示過的潛在性(virtualité),也即是記憶的潛在性質。不同於現實之中物與物必然在空間中並陳的限制,記憶則是能不斷在疊加之後變幻成不同的型態、重新表現出來,而不再是最初的樣貌。記憶被無限重新表現的潛能,在哲學家的說法中,打開了人類心靈的自由之門,在藝術家這裡,則展現為繪畫之中不受拘束的想像空間。

 

從佛洛伊德到柏格森提及記憶的凝縮作用,都揭示著記憶的形狀並不像是膠卷一般規律,如同生命的綿延無法被整齊地劃分成時鐘上的刻度。因此在〈染。等待的流光循自由之意迸發〉、〈曝。相倚高光訴衷徘徊於彩漬之徑〉與〈緒。沉吟絮思如幾何交錯疊隱〉,還能夠看見陳雲如何巧妙而靈活地藉著空間上的變化,來表現記憶被喚起時的不規整狀態。

 

有趣的是,陳雲以香氣的前、中、後三調的三段變化,來比擬記憶的過程,正說明了記憶被從心靈提取時,總會經過不同的階段。不同的變化階段,被藝術家轉化成三段不同的形象,又重新疊加、融合而成新的記憶。她甚至使用了調香呼應畫作,來強化這樣的聯想,甚至以嗅覺來鉤釣出人們的深沉回憶。


普魯斯特有名的說法中,嗅覺與味覺能夠觸發「不由自主的回憶」。陳雲顯然並不滿足於透過視覺來留存記憶,更進一步地透過香氣,試圖進一步留下更深層的記憶,並將之與繪畫並置,由此混融出更繁複深層的感官經驗。

 

然而,在展覽的展示與觀看關係中,顯然存在著一層矛盾:即便觀者看見了藝術家試圖留存的回憶、嗅聞到相同的氣味,仍然將喚起與沈睡在藝術家心靈中的記憶截然不同的印象。畢竟人作為主體,同時擁有各自迥異的獨立心靈,藝術家轉譯為作品的回憶,到了觀者這裡,又將重新與觀者各自的記憶彼此疊加、變形,與原初的記憶早已全然不同。甚至在下一個不同的片刻被提取出來時,又將成為另一種迥異的樣貌。

 

因此在這次展覽的嘗試之中,陳雲的創作,當然不是如實地再現記憶。而是表現出記憶實際上的作用,並非是靜態而凝固的。相反地,人們實則是在反反覆覆的疊加與凝縮之中,藉著喚起回憶,再不斷地生成新的記憶,也因此無論再如何精細地還原現場,人都始終無法真正地將記憶如實喚回。時間稍縱即逝,而在此時此刻過去的那一瞬間,流逝的生命,就已經成為陌生的他者,即使是曾經與之最為親密的記憶所有者,都無法將它追回。

陳雲乍看如刻舟求劍的徒然嘗試,似乎是用盡各種方法,讓終將消逝的記憶得以透過視覺與嗅覺留存下來,實則更像是在表現記憶不斷變化、難以捕捉的本質。她的作品打開了記憶的潛質,讓它在觀者各自不同的想像之中,跳脫了藝術家原初的記憶,無盡地增生繁衍。這或許就是畫家對記憶最為真實的狀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