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
以往
-
2024 第六屆台北藝術自由日
1 - 3 November 2024 VISION 伊日美學生活基金會與伊日藝術計劃共同創立,致力於打造一個平台,破除所有限制,讓藝術自由發生。匯聚全球藝術家與藝術團隊,並為年輕的創作者們搭建交流與連結的橋樑。自2014年起,我們透過台北藝術自由日,持續開啟對話,拓展藝術視野與無限可能。 第六屆 Free Art Fair 台北藝術自由日以《變形記》為題,呼應超現實主義誕生一百年,規模為歷屆之最,橫跨五個倉庫,劃分四大展區: A 、B 、F 棟:主展區展出由公開徵選的65 位來自台灣、歐洲、東南亞等地的藝術家作品; M 棟:日本藝術家平子雄一 Yuichi Hirako 台灣最大規模個展; F 棟:由伊日藝術計劃策劃的「變形記」10 位海內外藝術家特展; G 棟:將藝術帶入日常的「一日茶道 x 藝術家與他們的茶道具」特展。 「唯獨自由這個詞還能讓我感到興奮不已。我以為這個詞最適合用來長久地維持人類的狂熱。」—— 安德烈・布列東 (André Breton) 1924年,超現實主義宣言在巴黎發表,帶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藝術革命。如今,經歷了一個世紀的洗禮,我們面對著新的全球挑戰,從疫情到地緣政治,再到人工智慧的崛起。我們該如何調整對現實與人性的理解? 第六屆台北藝術自由日,超現實將成為我們的動詞,顛覆感知,提出挑釁。... 繼續 -
黃博志個展《物流》Hayward Gallery,倫敦
9 October 2024 - 5 January 2025 點擊更多展覽資訊 Exhibition is curated by Hayward Gallery Assistant Curator, Katie Guggenheim, and Curatorial Assistant, Hannah Martin. Drawing upon his family heritage – particularly his mother’s experiences as a garment worker... 繼續 -
蔡咅璟《帝國的標本》臺北市立美術館
Museum Exhibition 27 July - 20 October 2024 《帝國的標本 Specimen of Empire》 27 Jul – 20 Oct, 2024 臺北市立美術館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3F 1945年太平洋戰爭結束,隨著臺灣政權轉移,身處於各博物館的標本有的四處流落,甚至荒廢,有的失去文件紀錄,然而標本是一種目的性的產物,當其目的性不再存在時,懸宕的意志與欲望讓祂們變成一種很尷尬的存在,隨著現代化的進程,祂們的身體成為物種的代表,我們該如何觀看這些被佚失的標本並理解祂們?本次展覽試圖在科學與歷史中透過非科學的方式與祂們溝通並共作,讓祂們在科學之外、帝國之外、歷史之外成為自己。 1986年出生於嘉義,現工作生活於臺南,從小就喜歡動物,近年創作主要處理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認為現今的世界人類發展出極其複雜的生存模式與動物的關係也變得極其複雜,在這樣的結構底下該如何去思考或者產生與動物之間例外的關係似乎有其必要性。 點擊更多展覽資訊 繼續 -
Cosmescents Art Lab x 王冠蓁
Projects 13 July - 3 November 2024 《氣味有窩 》 文/ 王冠蓁 以父母開的中藥店與Cosmescents的氣味為引,展出有著以丁香、艾葉和薄荷做為基底的中藥香包,有著驅邪、驅蚊蟲及養神的安定療效,也是我最為熟悉的香氣。 還有具有功能與裝飾性,能夠裝填注入氣味的屋與人形陶器。屋子是在我燃燒雪松木時的念想,想讓滿屋很快都是喜歡的氣味,因此捏塑了一棟小一點。而拔起頭的陶俑從一個拋頭的遊戲開始發想,燒製出來後,這些姿態好像都散發著一股未命名的氣味。 展場中三張跟窩與氣味有著微妙關聯的畫,其實一切都是窩的分靈和對於氣味留存的視覺體現。 2024.7.13-11.03 Cosmescents LALAPORT 2F 繼續
-
2024 台北藝術自由日公開徵件!
Open Call 1 July - 31 August 2024 VISION 我們打造一個平台,破除所有限制,讓藝術自由地在這裡發生。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藝術團隊,沒有任何負擔地盡情創作、自由交流。等待被發掘、被看見的年輕創作者,給策展人、藝術媒體及藏家 都看見。當我們創造出最大的自由,期待所有可能都實現。伊日美學生活基金會做為藝術生活的實踐者,從2014 年開始舉辦台北藝術自由日,試圖開啟一個對話性的場域、視覺界域之外的想像空間。 OVERVIEW 參加資格:創作回應徵件主題「變形記」,開放給所有藝術家,所有藝術形式。 獎項:入選藝術家將獲得台北藝術自由日免費展位,於2024 年11 月1 日至11 月3 日舉辦。此外,活動期間將頒發一個首獎及十個評審獎。 2024 徵件主題:變形記 Metamorphosis 「唯獨自由這個詞還能讓我感到興奮不已。我以為這個詞最適合用來長久地維持人類的狂熱。」— 安德烈‧布列東 André Breton 1924 年,世界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流感大流行後的動盪不安裡喘息,第一份超現實主義宣言在巴黎發表,以強烈的無政府主義與革命精神,企圖在自由與平等的基礎上發展出抵抗壓迫制度、進而想像未來的手段。從一把文學觀念的野火開始引燃一場藝術運動,將創造性的想像力從理性與傳統道德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影響了幾乎所有形式的文化生產,並逐漸塑造後起世代的集體想像力,現在,我們會用「超現實」來形容那些超乎想像、超出理解範圍的事物。 1924 年,卡夫卡的生命在社會思潮的風起雲湧間悄然落幕,他用《變形記》寫出二十世紀初剛進入工業化時代的人們對生活與命運感到的不安與焦慮,他想知道,當外在的世界已經過於荒謬,生活如同內在夢靨的一則則隱喻,人的可能性是什麼? 2024 年,我們才剛揮去Covid-19 的陰霾,地緣政治紛擾不斷,人工智慧帶來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席捲全球,若演算法會思考、有感情,我們該如何調校對現實與人性的理解?一個世紀過去了,我們所面臨的處境和渴望解決的問題與超現實主義崛起的世代並無二致,當代生活能從中獲得什麼啟示? 2024 年第六屆台北藝術自由日,以「變形記」為年度主題,超現實做為動詞,解放內在顛覆性的感知力量來對這個時代的各種議題提出挑釁,我們要找到許多或奇想、或變形、可能混合的新用語,來述說一個充滿無限可能性的自由世界。 今年冬天,如布列東所說,讓超現實主義成為「看不見的光線」,「它總有一天會讓我們戰勝自己的對手。所有的玫瑰都變成藍色,樹木也變成玻璃的了。」 EVENT... 繼續 -
黃博志《天天上演》嘉義市立美術館
Museum Exhibition 29 May - 29 September 2024 此展覽傳遞出的聲音,從作品本身的內在,到經由藝術家視野對於不同外在情境的詮釋共鳴,再至觀眾的主觀見解,這一連串成形中的過程,也是作品不同階段的呈現。 點擊更多展覽資訊 - 〈二哥的藍色斑鳩 Second Brother's Blue Turtledove〉 2024 藝術微噴、不織布地毯、紙、玻璃、喇叭、耳機、天線 尺寸依場地而訂 2011年黃博志開始與母親的對談,藉著她的口述,雖僅是短短的個人歷史,卻間接反映五十年來,台灣的農業、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變遷,爾後這些故事被收錄在他2013年的出版物《藍色皮膚》中。 〈二哥的藍色斑鳩〉取材自出版物《藍色皮膚》中藝術家母親及她二哥的故事,在空間中就身體經驗、記憶與情感重新構造並布局。觀眾將進入一個充滿人造鳥叫聲與斑鳩叫聲疊加的環境中,透過在空間中移動步伐,與不同的事件相遇或聆聽故事。在這個情感調度的場景中,藝術家的家族歷史事件被層疊融入觀眾參與的感知經驗或個人記憶之中。透過書寫文字的身體化,發生於演出中及場景之外的言說力量,也將為過去的事件在個人歷史至社會變遷間不斷地增加厚度、重量及辨証的機會。 繼續 -
林宜姵榮獲 2023 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
AWARD 15 May - 9 June 2024 恭喜藝術家林宜姵榮獲2023 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 第二屆「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由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主辦,藝術家們以「繪畫」詮釋「當代」所面對的議題或現象,開啟當代繪畫的辯證與討論。 林宜姵將自我的創作生命視為一本以「情感」、「生命」、「時間」為主軸而不斷開展的書冊,反思現今人類在關係中認知自我價值的存在焦慮。 獲獎作品將展出於關渡美術館,2024年3月15日至6月9日。 繼續 -
時永駿《Hair Pieces》澳洲 Heide Museum of Modern Art
Museum Exhibition 4 May - 6 October 2024 《Hair Pieces》透過一系列國際藝術家的作品,探索了當代文化中「頭髮」引人入勝且複雜的意義。千百年來,頭髮一直是一個引人注目且充滿意義的身體部件,傳遞著有關性別、神話、地位和權力、身體、心理學、女性主義與美的觀念。它既光芒四射又令人厭惡,且通常充滿豐富的象徵意義,對於自我、歷史和社會總是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這次展覽探討藝術家們利用髮髻來探索和召喚生成和甚至是魔法可能性的多種方式。這些可能性包括生長、賦予權力和轉變。 點擊更多展覽資訊 時永駿 |編髮櫃 Braid Cabinet|2019|255×200×110cm|Pottery, Cotton Thread, Cabinet 繼續
-
吳家昀《未記持》基隆美術館
Museum Exhibition 12 April - 30 June 2024 基隆美術館開館展—未記持經過3年的醞釀,基隆美術館開館展將於2024年4月12日至6月30日隆重登場。開館展邀請策展人林宏璋以「未記持」(bē-kì-tit)為題策畫,集結22組國內外藝術家,以基隆城市為背景,通過藝術家的田野調查與研究,反映出歷史、記憶與未來之間的複雜關係。 點擊更多展覽資訊 - 〈黑色風景 Northscape〉2024 空間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 此經翻修,基隆美術館以嶄新面貌接待公眾,其中,局部建築仍保存著中國北方的宮殿裝飾,彷彿訴說台灣史的多變與包容、混沌與爛漫。《黑色風景》座落於大廳的宮燈下方,以曖昧的形體映射不同世代對歷史的執著和迷惘,反轉上與下的覺知,闡述重疊的台灣史,邀請觀眾探問個人和空間──身份與國家。 - 指導單位|基隆市政府 共同主辦單位|基隆市文化局 、水谷藝術 贊助單位|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信源企業股份有限公司、雄獅鉛筆廠股份有限公司 繼續 -
孫培懋《是誰躲在風景裡?》臺北市立美術館
Museum Exhibition 30 March - 15 September 2024 本次展出以風景畫為發展主軸,透過館內典藏的風景作品及委託互動裝置的展出,期望讓觀眾與風景作品在展場展開有趣的互動,一同探索藝術家是如何透過「風景」的繪製,在畫布上呈現日常生活中最真實的演出。 展覽以「寫生自然」、「人造風景」、和「內在風景」等三個子題,探索各時代作品在「風景」概念中的藝術與環境,感受到藝術家在面對風景時的獨特視角,以及他們如何透過藝術表現對自然文化的理解。 策展人| 王瑋婷 臺北市立美術館 兒童藝術教育中心 點擊更多展覽資訊 繼續 -
王冠蓁榮獲2024高雄獎:繪畫性暨版次藝術—優選獎
AWARD 10 February - 28 April 2024 恭喜藝術家王冠蓁榮獲2024高雄獎:繪畫性暨版次藝術—優選獎! 〈碎小集 Macadam〉 2014-2022 視展場尺寸調堥 壓克力彩、炭精筆、畫布 獲獎作品將展出於高雄市立美術館,2024年2月10號至4月28日。 點擊更多資訊 繼續 -
謝榕蔚榮獲2024高雄獎:空間性藝術—優選獎
AWARD 10 February - 28 April 2024 恭喜藝術家謝榕蔚榮獲2024高雄獎:空間性藝術—優選獎! 〈晦映 Obscurity〉2023 390 x 100 x 265 cm 阿拉斯加扁柏、樺木夾板、壓克力 獲獎作品將展出於高雄市立美術館,2024年2月10號至4月28日。 點擊更多資訊 繼續
-
蔡瑞恒《Transparent Window, Glass Table》KICHE 首爾
Project 14 December 2023 - 20 January 2024 Text provided by KICHE Read more KICHE presents Transparent Window, Glass Table, a group exhibition that brings together artists Cai Ruei-Heng, Daniel Chen, Seoul Kim, and Yang-ha . The exhibition... 繼續 -
吳瑋庭〈日常雜訊-錯覺層次〉榮獲2023臺北美術獎:優選獎
AWARD 4 November 2023 - 18 February 2024 Find out more 《2023 臺北美術獎》 展期|2023/11/04 - 2024/02/18 臺北市立美術館|3A、3B 展覽室 繼續 -
吳家昀〈無盡〉榮獲2023臺北美術獎:入選獎
AWARD 4 November 2023 - 18 February 2024 Find out more 《2023 臺北美術獎》 展期|2023/11/04 - 2024/02/18 臺北市立美術館|3A、3B 展覽室 繼續 -
陳松志《加加減減》臺北市立美術館
MUSEUM EXHIBITION 14 October 2023 - 25 February 2024 Find out more 策展人:郭姿瑩 參展藝術家:朱銘、何采柔、艾蜜莉.法奕夫、徐永旭、陳松志、陳庭詩、夏陽、蒲添生。 展覽將以注重手感及身體律動的感官互動為起點,帶入當代藝術家們以此為題的各種思考、實驗和表現,展出內容包括本館典藏作品、臺灣及法國當代藝術家的創作,並規畫多項體驗裝置,期待來訪觀眾在觀展過程中啟動自己的身體並帶領其他感官加入,以遊戲的方式與展出作品進行對話。 繼續
-
李承亮、蔡咅璟《Signal Z》MoCA Taipei
Museum 29 July - 22 October 2023 Read more 這是一個以「景觀」(spectacle)探索當代生活經驗,並以之串接而成的展覽。 展覽從影像所創造的景觀為起點,藉由伴隨影像經驗而來的誤讀,這些作品對影像進行詮釋與反動,揭示網路中誘人快速消費影像的環境如何影響我們的觀看。此外,對於當代社會中與流動特質相關的經驗,亦從對空間場景的重建或描繪開始。這些空間的景觀從私人到公共,由實體到虛擬——如慾望場域的挪移變換、公私領域界限的移轉、網路資訊的迭代堆聚、虛擬與現實空間交錯的音景、被虛假循環時間禁錮的身體、渴望受資訊制約的身體,乃至於堅固事物及其景觀的消散瓦解,再到因應政經策略重組而生的都市代謝更新。 Curator|莊偉慈 Chuang Wei-Tzu Supervisor|Department of Cultural Affairs, Taipei City Government Organizers|Taipei Culture Foundation, MoCA TAIPEI, Taiwan Power Compan Co-organizer|Taiwan Contemporary Culture Lab 繼續 -
吳家昀《創世熱》Culture Lab LIC
project 6 - 30 July 2023 Read more 藝術家吳家昀《消失島》觀察紐約街頭聖誕節過後的奇異景象,將城市現實採集後轉移到室內展場,再現出不可替代的人造風景。 展覽反應著當前消費主義與帝國主義擴張之下國際社會間的眾多不確定因素,藝術家們以裝置物件、攝影、錄像藝術等多種形式展現創作成果,回應臺灣當代創作者們對「物/創作」的熱情與認知,呈現出多重層次的創作風貌,探討人類共同創造力的啟發,呼應人類世以降,科技、藝術、社會在過去、現在及未來時空之間的關係,以作品呼籲對於政府制度與跨國企業應負擔的ESG責任(環境Environmental 、社會Social 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與環境永續提出倡議,為科技擴張為社會帶來的革命性變革提出隱憂。並針對當前人類所面臨的環境議題、生存挑戰、糧食危機與面對AI的恐懼做出提問。 策展人 |吳達坤 WU Dar-Kuen 指導單位 Supervisor |文化部、文化部駐紐約辦事處臺北文化中心 主辦單位 Organizer |C-LAB 合作單位 Collaborator|Culture Lab LIC 繼續 -
陳松志《我們在此相遇》嘉義市立美術館
Museum Exhibition 29 June - 15 October 2023 Read more 藝術家陳松志參與由策展人黃又文於嘉義市立美術館策展《我們在此相遇Here is where we meet》。展覽中展出藝術家重要代表作品〈 別境系列-航(CYI)〉探討著不同文化駐留間經由移動所交織出的異質語言,這也是該件作品從首爾、台北、紐約、洛杉磯、高雄、台中、香港、嘉義經歷過的第八個城市。 繼續 -
蔡咅璟《嶾嶙的岳光:在敬與畏的稜線間》臺南市美術館
Museum Exhibition 17 June - 26 November 2023 Read more 藝術家蔡咅璟將參與 臺南市美術館所策展之《嶾嶙的岳光:在敬與畏的稜線間》中展出裝置作品〈山麻雀之歌〉。 《嶾嶙的岳光:在敬與畏的稜線間》以「幽明的靈動之域」、「循著明晰的光」、「與山林共譜」三個子題,述說山的崇高到親近、神秘到熟悉,以及山林之光映照下,人心理及身體的敬畏經驗所構成的「山」的感知連結,試圖探討臺灣這片土地上,山與人的多元共存模式,以及人記錄和經驗山的方式。 蔡咅璟於1986年出生於嘉義,目前居住並工作於台南。他於2014年畢業於國立臺南大學美術系研究所,以錄像和裝置藝術為主要媒材。關注於生物學相關的研究脈絡,思考當代社會的價值體系並進行轉換。他以非傳統的方式,例如誤用和偽造生物學系統來進行創作,試圖透過與科學不同的思考路徑,在生物學的框架中探索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 繼續
-
吳瑋庭〈雨怪與_〉嘉義走走春生活實驗節
Project 12 - 28 May 2023 共感日常生活與生態間的頻率,比擬地層與生命脈動的現象,透過裝置模擬生命的律動與聲效展現大自然的瞬息萬變。藉由諸羅樹蛙的棲息地水窪、鳴叫特色、與人類共存的環境特徵為發想,思考作品中的弧線、高低、與聲音。運用樹蛙具有層次的各式意義鳴叫聲和人類有力且重節奏的心跳聲混合音效,作為和大自然未知領域的連結,拓展精神層面隱藏的力量。 並增添嘉義在地老字號大廠牌-「三明電音」的揚聲器。揚聲器經常作為高處安裝放送聲響的社會經驗,在人民的記憶中裝置在社區、廣播車、校園⋯⋯的放送場所,此外,當以單純「物件」的視覺呈現,取消擴音的功能-移除聽覺的官能,提升解讀作品物件與社會連結之外的多元性中來自記憶的音像創作。 繼續 -
吳瑋庭《呼吸.空間》瞧瞧藝術
Project 22 March - 13 May 2023 更多資訊 瞧瞧藝術很榮幸展出Breathing Room呼吸.空間, 由藝術家吳瑋庭 (Wu Wei-ting) 與希斯.衛斯特 (Heath West) 聯合展出。吳瑋庭透過觀看場所, 在空間邊緣處進行設計與形塑, 延伸目前專注的系列化「石」路徑, 為瞧瞧藝術量身打造出完整回應「空間」的全新創作。 由「氣味」出發, 吳瑋庭用石材、玻璃與不鏽鋼的牆上作品來詮釋與想像氣味/記憶的形狀。而結合了大馬士革玫瑰花瓣粉的裝置作品則以色彩和氣味來啟動空間本身的趣味性。著迷於空間的路徑與氛圍, 吳瑋庭的作品在靜謐中隱藏著期待觀者發現的設計感與趣味性。 展間中和吳瑋庭的氣味空間裝置進行對話的是現居於加州洛杉磯藝術家- 希斯.衛斯特的建築肖像系列。衛斯特由「音樂」出發, 透過觀察空間與建築, 結合回憶與感受, 講求以顏色、節奏感、線條與形狀達到平衡的畫作, 在平面繪畫上打造出富和諧感及空曠感的「空間」, 期待觀者在與之互動間產生自身對空間的私人想像與連結。 由無形至有形, 化「石」系列 的發想, 藉由對氣味的想像回應空間, 引導觀者在藝術家所打造出的虛擬室內花園內遊走;建築肖像 則邀請觀者在畫布前駐足, 欣賞藝術家用「音樂」與「感受」在平面畫布上所建構的空間。瞧瞧藝術期待以... 繼續 -
Grip Face《Protection No Longer Assured》馬德里 Colección SOLO
10 March - 31 December 2023 相關連結 Grip Face於西班牙馬德里Colección SOLO 參與聯展《Protection No Longer Assured》。 在他的新作中《 I am a victim of social labels 》(2022)和《Disfraz de un verano neoliberal (lilac)》(2021),延續了過往作品中對於科技及自我存在的潛在主題「從未關起的電子裝置」及「千禧世代的焦慮的」的想像。在畫面中面具、臉譜在是反覆出現的符號,指涉虛擬和現實身份的建構及對抗資訊過載的而產生的保護機,展現他對現代社會中數位科技崇高性的反思。 © Grip Face and Colección SOLO. 繼續 -
時永駿《Global Citizens - Asia》香港 HypeArt × THE SHOPHOUSE
Project 24 February - 15 March 2023 相關連結 HypeArt 和 THE SHOPHOUSE 最近聯手舉辦一場名為《Global Citizens - Asia》的群展,展示出世界各地不同新興亞洲藝術家的作品,為他們提供一個分享其獨特視角和藝術視野的平台。 展覽將在香港大坑一座修復後的戰前唐樓舉行,這是一座結合商業和住宅空間的三級歷史建築。出展藝術家共 14 位,他們各自透過不同媒介來表達自己的藝術視野。這些藝術家來自世界各地城市,包括阿姆斯特丹、北京、杭州、香港、洛杉磯、紐約、首爾、上海、台北、東京和徐州參展藝術家包括 Auto Moai、金子英(Éi Kaneko)、Gwen Hollingsworth、Lee Jaeheon、Natisa Jones、Nobody Here、時永駿 (Shih Yung-Chun)、王晴園(Wang Qingyuan)、薛若哲(Xue Ruozhe)、Yang Du、尤阿達(¥ouada)、渡邊豐(Yutaka Watanabe)、張皓言(Zhang Haoyan)和周心語(Zhou Xinyu),這個多元化的藝術家組合為展覽帶來獨特視角,探索了肖像畫在當代社會中的未來主義含義。同時透過他們每位具個性的藝術視野,探索有關身份、記憶、人類生命的無常等主題。 而《Global Citizens -... 繼續
-
孫培懋《求生相》新竹241藝術空間
Project 21 February - 9 April 2023 相關連結 《求生相》這檔展覽邀請了多重面向的9位藝術家參展,包含汪紹綱、林佳儀、孫培懋、陳界仁、陳彥斌 Fangas Nayaw、陳冠穎、陳曉朋、黃舜廷、湛文甫,以「信仰下的慾望本能」、「反思系統與物質價值」及「人在社會下的生存樣態」三個子題,廣泛呈現當代人類各層面的生存現實及潛隱價值觀,藉此探討透過藝術觀點所提出的生存之道,也將隱微實存的議題,透過藝術家不同媒材的表現手法,引起更多人關注。藝術家拋出所覺察的社會議題和真實處境,透過多重角度的詮釋,觸發觀者多元觀點的思考面向。 繼續 -
王冠蓁《幽靈說》臺南市美術館
Museum Exhibition 25 November - 25 December 2022 相關連結 《幽靈說》展出我在2020年三⽉至此開始碰觸學習的油彩畫,也在此覺察此前壓克⼒彩未發現的體驗,就是顏料與畫家的畫布上相會,我們各⾃攜帶⼀些未知無知和不知,虛構出⼀套參照⽣活環境與事件的景觀的共同演練。 還有在此之前14-19年部分壓克⼒彩的畫所構成的「不知之屋」,我不會稱為繪畫裝置,⽽是觀觸的想像及媒材轉換之間的凹折映射之⾕。另⼀組作品「碎⼩集」也是從14-20年之間在不規則畫布上以壓克⼒和鉛筆快速擷取的⽇常玄想,祂們從顏料過渡和意識外溢,即是幽靈顯影⽽至。 我是怎麼被畫出來的, 關於放置的位子, 或公開而隱晦的記事, 很多事情都是後來才知道的, 搞不清楚畫下那一筆的時候在想什麼, 為什麼我們在這個身體裡, 所以隱蔽的房子裡幽靈說。 繼續 -
平子雄一《遺産、変形、再生》× 練馬區立美術館
Museum Exhibition 18 November 2022 - 12 February 2023 相關連結 YIRI ARTS is please to announce that Yuichi Hirako is presenting his largest ever painting in the exhibition titled ‘Yuichi Hirako x Nerima Art Museum《inheritance, metamorphosis, rebirth[遺産、変形、再生]》 at Nerima... 繼續 -
時永駿《存在於世》龍美術館十週年特展
Museum Exhibition 13 November 2022 - 12 February 2023 相關連結 龍美術館十週年之際,恰逢我們無法置身於世界的時候,大流行導致全球社會經歷了完全封閉的時期。 2022年10月13日至2023年2月5日,龍美術館特別推出“存在於世——龍美術館十週年特展”,邀請伊沃娜·布拉茲維克(Iwona Blazwick)擔任策展人,通過不同藝術家的140餘件(組)作品,來回應我們內心深處對社交和在此世界中“存在”的渴望。 繼續
-
《森》
Projects 21 October - 24 December 2022 主辦單位|賢彥居 協同策展|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 治癒之森裡,一片華麗 文/陳晞 「在賢彥居整建尚未完工時,大頭先生母親賴滿女士,因病去世,無緣親眼看到賢彥居落成,為感念母親的教誨養育之情,在祂逝世一週年時,將賢彥居第一個展覽,獻給祂。母親為彰化田中鎮出生,少女時間曾至名間鄉赤水地區工作,熟悉當地人文地形風景,也因為這層關係的牽引,祂選擇『皇穹陵紀念花園』為長眠之地……」 森之華 從2020年下旬開始,收藏家(大頭先生)便將位於南投縣名間鄉的三合院老宅逐步整修。在為期十年的整建計畫裡,一步一腳印地將這個充滿家鄉回憶之地,打造成一個名叫「賢彥居」的空間,期望作為一個當代寫實藝術典藏、展覽、教育的所在。 對大頭來說,賢彥居是一個已經在念想中誕生的平台。他以賢彥居之名,在母親長眠的「皇穹陵紀念花園」裡,策劃了一檔名為「森」的感恩紀念展,大頭先生精選平子雄一(Yuichi Hirako)、伊藤彩(Aya Ito)、加藤泉(Izumi Kato)、近藤亜樹(Aki kondo)、宮島達男(Tatsuo Miyajima)、三宅信太郎(Shintaro Miyake)、長井朋子(Tomoko Nagai)、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大野智史(Satoshi Ohno)、小瀨真由子(Mayuko Ose)、大谷工作室(Otani Workshop)與山本桂輔(Keisuke Yamamoto)等十二位當代藝術家、超過四十件作品。它們匯聚於此,集結一場充滿治癒氛圍的遊行,為逝者、為生者、為萬物之靈。 「森」展從一位收藏家如何將母親之於自己的養育之恩,昇華為分享藝術的心念。在這其中,更能見得大頭先生如何以藝術表露自己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境遇中,對生命能量之循環的精神與思想。除此之外,「森」打造了一個如小徑分岔的花園般的展呈,在兩個意義上有著翻轉意義:其一,是台灣坊間看待墓園與逝去之觀念的一檔展覽;其二,是以有別於非典型展示方式,讓藝術與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彼此交織。琳瑯色彩在十二位藝術家作品之間,奏鳴一首德布西的《華麗曲》(Arabesque)。「Arabesque」原意為由線條曲線交織的「阿拉伯型」或「蔓藤花紋」,作家楊照形容該曲為「『小』與『細』鋪陳出的華麗」。在視覺上,「森」的展出作品彼此聯覺出德布西式的細緻與華麗,由十二色環與十二音列中的一切微小與細緻組構而成。一如生命僅能擁有瞬間。然而,若我們穿過眼前的這片華麗,裏頭潛藏著關於一種對生死循環的哲思。 「十二」這個數字是組成「森」展概念的繆思。舉凡佛教裡的十二因緣、度量天文、星座與時間的十二進位法,更遑論上述在藝術技法層面裡的意義。在這個世界當中,有著許多以十二個單位組成一個循環。一如十二筆畫的「森」,由木成林、由林成森,從細微的單位匯聚成一片圖景的此一意象,融會於展覽核心與藝術家作品之間。例如平子雄一、伊藤彩、長井朋子、三宅信太郎等人的作品,都在非中心化構圖的繁複形象與色彩匯聚而成的世界中,詮釋人與所在共存共生之思想。例如伊藤彩藉由從攝影到繪畫的「寫真繪畫」,將繽紛且具有豐富材質表現所建構之道具場景,再媒介化爲一個靜物劇場;長井朋子的《study》,則表現了這個被森之奇幻與詭譎所包圍著的純真與恬靜;在三宅信太郎的畫中,重複性的線條組構了一個歡騰且充滿笑鬧聲的極樂園。穿過這些作品之外,小瀨真由子的繪畫,預示著個體形象必然的抽象化與去個體化,而奈良美智作品《Standing on Empty》,則言簡意賅地訴說著生者之境--我們與佇立在十字紙板內、結構鬆散的骷髏頭堆的小孩無異。 在這個意義上,「森」展中最大幅作品--平子雄一的五連拼畫作《Leftover 1》,好比這檔展覽的序曲。一條蜿蜒的路由右至左,穿行在五個不同的繁華世界。或許我們也可將之聯想為生命的不同階段(青春、盛夏、入秋、衰老、超脫),在最後的時光裡,藝術家充滿標誌性的樹人與動物開著車,手上的樹枝舉向星空,黑夜在濃密森林的中間成為一條通往宇宙太初的銀河。另一方面,「森」對於自然原始純粹之美的謳歌,亦顯現在另外幾位藝術家與展覽命題之間的呼應。如加藤泉以簡易而強烈的輪廓,塑造充滿原始驅力的人偶形象;山本桂輔承襲自日本民間信仰文化中的物神思想,將原本被視為無法使用的舊物成為雕刻創作之媒材,物件被逐步雕琢,功能性也從中昇華為另一種造型美之層次;大野智史原始森林風景中的稜鏡之月,塑造一種如同電影《2001太空漫遊》般之自然與人造之間的張力;大谷工作室的《貓頭鷹與男孩》與十二生肖動物雕塑裝置於展場,與展覽命題之間的互文饒富童趣;近藤亜樹繪畫中鮮豔的原色表現非寫實的花卉與鳥獸,其源於生活的描繪對象,與發自內心的筆觸,為展場增添一抹清爽明亮。宮島達男的裝置作品,則以沈甸甸的材料,傳達生命難以承受之輕的觀念--象徵每個生命瞬間的時間與數字。 孩子從母親那裡承接的情念,如今化為一片治癒之森。裡頭的華麗花園充滿分岔小徑,等待有緣人親自體會。 繼續 -
吳家昀〈無盡〉獲第三名—BIDEODROMO國際實驗電影與錄像藝術節
Award 14 - 31 October 2022 相關連結 恭喜吳家昀〈無盡〉獲得BIDEODROMO國際實驗電影與錄像藝術節第三名! 放映 / 2022/10/28 19:00 BIDEODROMO國際實驗電影與錄像藝術節 畢爾包藝術基金會藝術電影院 繼續 -
陳聖文《XOXO 我們與自然的距離》新北市美術館移地行動
Museum Exhibtion 8 October - 6 December 2022 相關連結 新北市美術館啟動「移地行動 NTCAM On the Move」系列計畫 《XOXO 我們與自然的距離》邀請邱承宏、陳聖文;陳淑燕、陳科廷;莊志維、法咪咪,感受地方和歷史的流轉,以創作演繹生態循環、環境永續、記憶地景、城市記憶和社群媒體等議題。 與「435聚落藝術家年度特展」串聯,由Empty Art Collective、十一百造設計、大橋頭藝術工作室、王怡婷、不廢跨村工作室、近藤悟、盂施甫、廖昭豪、謝懷賢、騆瑜等藝術團隊,以創作呼應對自然生態、環境議題的討論,為即將開館的新北市立美術館,開拓寬廣深遠的美學視野,構築多重管道的藝術體驗。 繼續 -
陳松志榮獲 2022 蕭勤創作獎
Award 2 October 2022 相關連結 恭喜陳松志獲得2022第三屆「蕭勤創作獎」! 「蕭勤國際文化藝術基金會」為提倡蕭勤之創作藝術精神,獎勵海內外深具精神性創作內涵,且作品具有原創性的傑出成就之美術工作者,設立「蕭勤創作獎」,每兩年舉辦一次。 繼續
-
賴威宇《日常取向—當我們為生活切片》臺南市美術館
Museum Exhibition 2 August 2022 - 5 February 2023 相關連結 在《CityPainter》這件作品,賴威宇帶著顏料、調色盤與畫筆等繪畫工具,走到戶外去作畫,但並非是風景寫生,而是用繪畫的技法,將城市中的殘缺,例如:沒有對齊的斑馬線、斑駁的停車線、生鏽掉漆的交通號誌,一一的「畫」回來,並拍攝成繪畫教學DVD的形式,以每片五百元的定價,讓大家可以購買回家學習,並用繪畫改善自己生活周遭的環境。 在影片中,賴威宇進行水溝蓋的表面修復作業,每個動作都清晰的說明其技巧與用意。 賴威宇找來了專業配音員,以沈穩溫柔的嗓音替筆者配音,這是為了模仿 BobRoss 在影片中那溫柔的解說聲音。此外,在影片中從調色、筆法到作畫的順序,都是在強調作畫時得專注、細心、用心與耐心。 影片中,也特地使用二十年前的風格電視字幕風格,搭配鋼琴演奏的抒情古典樂,再以映像管電視撥放。除現場的免費播送外,還列出DVD的直購價格。考量到多數人的消費水平,一片DVD的售價為五百元新台幣,不只電視的周圍有擺放DVD,連牆上也排得密密麻麻,有如身在量販店內。賴威宇企圖藉由這件作品,將「以功能性為目的生產與創作行為」,與「以藝術為目的藝術創作」接合,民眾無論是為了親近藝術,又或者是想對周圍的環境進行修補,都能夠購買這套教學DVD,進而開始繪畫的嘗試及學習。 而對賴威宇而言,《CityPainter》這件作品也同時作為對賴威宇的『啟蒙老師』:Bob Ross的致敬與回應。 Bob Ross可說是賴威宇兒時所接觸到的第一位畫家,也是賴威宇第一次看到畫家作畫的身影,每次在電視上看到他的節目正在播出,便陶醉在他畫圖的過程中。Bob Ross在電視機裡,對著小小年紀的賴威宇這樣不疾不徐的說著:「我們在這裡沒有什麼錯誤,只有快樂的意外。」、「繪畫沒有天才,你只要有一點點勇氣。」,這些話語自此開啟了賴威宇兒時對於「畫家」的身份、形象等等的思考。對於許多想學習繪畫的人來說,Bob Ross的節目風格非常友善。一筆一句的帶著觀眾將情緒融入顏料中,畫家與觀眾的距離被大大縮短。「平易近人」是他教學過程的特色。 Bob Ross熟練地使用公式化的筆法,搭配口訣,教導觀眾如何快速的畫出樹林、河流、山脈,雖然賴威宇所身處的藝術學院環境似乎不太認同他的繪畫教學,有許多人認為這樣公式化的繪畫教學是在扼殺 #繪畫的藝術性,猶如一座生產每一張都大同小異的風景畫作的工廠。的確,這些風景畫就像電箱上的風景畫作一樣,絕對有一套機制在其中,不只是在作品形式中,也包括在Bob Ross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成功的商業品牌的操作。 而對賴威宇來說,我們所處的世界也是由許多不同的機制互相並存著,這些機制彼此互相制衡、互相鬆動,是文明發展中的必然。或許Bob Ross所開發的這套機制,也有成為鬆動藝術、生態 與 權威機制 的可能。 無可否認,Bob Ross確實成為許多人的啟蒙老師,也是許多人之所以開始學習繪畫、接觸藝術,甚至踏進藝術學院的啟蒙。對賴威宇來說,Bob Ross絕對是值得研究的對象。 繼續 -
孫培懋《無明》毓繡美術館
Museum Exhibition 11 June - 4 December 2022 相關連結 文/ 毓秀美術館 無明的概念取自佛教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指的是人在生命中對事物的執著,因而衍生出的煩惱;執著亦是我執,映照出腦中出現的種種念頭,包含瞬間出現的想法、感受、記憶或畫面,在腦內持續懸著且揮之不去。對於自我的執念,無明也意味著意識仍處混沌的狀態,欠缺覺察和理解。 本展藝術家王妤璇、孫培懋和顏妤庭,他們都有各自執著的念頭,並嘗試藉由藝術創作來破解,創作手法皆有奇幻、荒謬、詭譎、狂放等特點,刻意以誇張的想像來與現實生活疊加,處理自己在生活中遇見的各種狀態,抑或是建構一個更為理想的世界,而這個虛構的、充滿異質性的存在空間得以讓他們的思考途徑越加清晰。 法國哲學家傅柯(Michel Foucault)在1967年一場〈論其他空間〉的演講中曾談到異托邦的概念,他認為異托邦與烏托邦不同,是實際存在的異質空間,並分類成花園、電影院、墓園、遊樂場、嘉年華、博物館等地方。然而,他亦說明了虛擬的鏡像如何作為一個異質空間:鏡中的影子雖並非真實,鏡子本身卻具體存在,並可被視為一道進入他方的入口,令觀者意識到自己與周遭環境的連結關係。 我們是否可將畫作比擬為鏡像,將畫中的異質空間視為是異托邦?又或是介於異托邦與烏托邦的夢幻之地?在無明的混沌趨於明朗之際,在屬於各自的異質空間中,現實似乎更像一團虛幻的泡影。 繼續 -
藝術家訪談《新日常:路瓦·里維拉》
Interview 26 March 2022 「我總是讓人和動物觸摸我的作品,原因是它們不僅被視覺感知,而是能被所有的感官招喚。」—路瓦·里維拉 藝術使我們能夠審視作為人類的意義、使我們能夠跨距離的交流、使我們團結在一起。 2020年至今,我們面臨著全球疫情危機。另一個角度而言,自由的限制或許能成為藝術的再進化。這次,我們邀請國內外藝術家進行訪談,聊聊他們的「新日常」。 Q. 生活中正在發生什麼令人興奮的事情? L. 最近我有很多大項目正在進行中,這是我從 4 年前就開始夢想的事情。我總是想像我的作品會侵入一個空間並以某種規模改變其景觀,這些能夠實現都要感謝我的團隊和贊助商的幫助。 我非常激動並感謝所有與我一起參與這個旅程了不起的人。 Q. 那有什麼缺失的部分嗎? L. 哈哈,莎莎玉米餅(chilaquiles,墨西哥傳統菜餚)和玉米粉蒸肉…… 開玩笑的。 我真的很想擁抱我的家人。 特別是在新年前後,我想念和我的侄女侄子一起玩,吃所有這些美味的家常菜。 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簡單又安全的見到他們並帶回我的藝術書籍們。 Q. 妳能談談妳的文化背景是如何塑造妳的審美的嗎? L. 求學時段我總是在選擇生物學或藝術之間遊走,但最終我選擇了創作並關注於生物學與環境議題。 感謝我的父母,我在很小的時候就學習了底片攝影、插圖和繪畫。 從十幾歲開始,我就一直在尋找新的藝術家,我媽媽有一本非常好的藝術史書收藏,但在發現 Banksy 和 Ernesto Neto 的作品後,我對當代藝術界更感興趣。 每次有錢我都會直接去圖書館的藝術設計和建築部分尋找Taschen或Phaidon的新藝術出版物來獲得靈感。... 繼續 -
李承亮〈Dio駱駝〉、蔡咅璟〈在海拔2000公尺震動〉榮獲2022高雄獎首獎
Award 1 February - 24 April 2022 相關連結 恭喜李承亮以作品〈Dio駱駝〉,與蔡咅璟的〈在海拔2000公尺震動〉共同榮獲《2022高雄獎》首獎! 台灣最具代表性的當代藝術大獎之一的 《2022高雄獎》 ,頒獎典禮3月20日午後於 高雄市立美術館 舉辦,高雄市陳其邁市長、史哲副市長、高雄市文化局王文翠局長、高美館李玉玲館長,以及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代表-書法家蔡豐吉出席授獎,高雄獎首獎得主-李屏宜、李承亮、蔡咅璟獲首獎。所有入選的精彩作品將於高美館4樓展覽室展出至4月24日。 繼續
-
藝術家訪談《新日常:侯辰璐》
Interview 5 December 2021 「我想我感興趣的是自在的女性形態,她是她自己,她可以嫉妒,可以害羞,可以靜默,可以惡語相向。」—侯辰璐 藝術使我們能夠審視作為人類的意義、使我們能夠跨距離的交流、使我們團結在一起。 2020年至今,我們面臨著全球疫情危機。另一個角度而言,自由的限制或許能成為藝術的再進化。這次,我們邀請國內外藝術家進行訪談,聊聊他們的「新日常」。 Q. 嗨辰璐,妳的日常工作步驟是什麼? H. 比較混亂。 目前的工作室是我居所的一個房間,而且是在跟我先生共用,我們叫它「The Red Room」紅屋,因為牆面都是紅色的,所以目前生活和工作是完全攪在一起的。大概起床後吃點兒東西,咖啡提提神兒,就開始琢磨干點兒啥,幹活讓我不焦慮。經常同時開始的幾個不同的東西里遊走,因為有時候發現比較難專注於一件東西上。 Q. 妳如何渡過疫情,尤其是在羅德島(Rhode Island)? H. 各地的疫情下的生活其實都大同小異吧,重複和空白,還有就是基於個人經歷的很多思考。 去年夏天的時候還好,因為我的好朋友們都還在普羅維登斯,後來他們6月份畢業,都很快搬離羅德島了,一個去了三藩市,一個去了紐約。冬天就很難熬了,羅德島冬天很長,11月底到4月初,天很早就黑了,老實說有兩個多月我每天都在哭。 2020年這邊也發生了很多事,比如最大規模的黑人平權遊行、選舉、頻發的對於亞裔的仇視案件。老實說這些議題在中國那種單一的政治和種族環境下是很少被討論的,我也學習跟思考了很多。 另外還有一些個人跟父母親的關係的反思,我在獨生子女政策下出生,沒有兄弟姐妹,18歲大學開始就搬離了家。因為疫情的影響,已經一年半沒能回家看看父母朋友,也是第一次開始體會思鄉原來是一個很瑣碎的、對於抽象環境的渴望,也是一種身體的物理性的反應。 再就是領養了一隻玳瑁貓,命名Mother Markos。 Q. 身為藝術家,妳的日常生活因封城改變了多少呢? H. 隔離減緩了我做作品的速度。隔離帶來的是一種整個社會運轉的停滯,這種停滯又影響了最細微的個體的生活習慣。我就意識到這種最細微的生活習慣的改變,其實讓生活缺少了很多之前因為太細微而被忽視的樂趣跟刺激,這種轉變讓我變得特別遲鈍。 另外隔離期間學校,各種藝術工作室也都關了,沒有地方燒製陶瓷的東西,所以基本上陶的部分就停掉了,目前還有兩件沒有燒製的小雕塑呆在架子上。再就是隔離期間我開始練貝斯,目前有一個四人樂隊,差不多每週都會排練一次。 Q. 疫情期間妳都吃什麼? H. 主要自己做,一是因為便宜,另一個動力來自於對正宗中餐的渴求。經過這段時間的練習,廚藝精進很多。再來就是下外送單了,這期間絕大部分的餐館因為要生存還在持續營業,只外送,不提供堂食,叫最多的幾家有Apsara,一家柬埔寨餐廳。 Chef... 繼續 -
藝術家訪談《新日常:陳松志》
Interview 6 November 2021 「有一種工作,時間不定、地點彈性,或許沒有穩定收入,卻能創造無限的產值。你可以決定自己的去留,沒有退休年齡限制,它叫做藝術創作者,也是我的職務。」—陳松志 藝術使我們能夠審視作為人類的意義、使我們能夠跨距離的交流、使我們團結在一起。 2020年至今,我們面臨著全球疫情危機。另一個角度而言,自由的限制或許能成為藝術的再進化。這次,我們邀請國內外藝術家進行訪談,聊聊他們的「新日常」。 Q. 嗨松志,當你看到空蕩蕩的畫廊時,你首先想到的是什麼? C. 我會很好奇這個空間曾經是怎麼樣子怎麼樣?並會從一些留有的線索來想像這個空間的過去。如果我需要處理它,我會盡可能保有它原本的特質。空蕩的空間很容易強調出建築物本身的邊界特質,特別會讓身處在其中的人有一種跟場所的感覺拉扯,人的好奇心就容易被引導出來。我有滿多作品實質上也運用到這樣的空場特質,透過最少的介入以及觀眾自己的感覺發現,帶出人和場所間之間的敏感關係。 Q. 在你作品中時常會讓觀眾有著視覺、觸覺等感受,那麼你在創作時是如何平衡這些觀感的呢?它們對作品而言的重要性有著先後順序嗎? C. 人的感覺是連動的,也因為每個人的感受性都有所差異,所以這些感覺條件的處理就不能過度預設。我會希望作品和人之間有一種活絡的狀態,當代藝術不一定要按照創作者的步驟次序來感受它,有時候顛倒的視覺與感覺邏輯反而會激起不一樣思考。對我而言發現與想像的趣味更是重要。 Q. 很好奇作為一個使用現成物媒材的藝術家是先有作品的概念,然後才去搜集媒材。抑或透過搜集現成物的觀看找尋可搭配的可能性呢?(有點像畫家觀看自己的草圖集) C. 我平常的感覺收集其實就是隨拍,尤其是我去一個陌生的環境旅行或短居。在平常的生活中把引起我興趣的東西拍下來,那其實就是一個我的資料庫。我比較是一個先有空間才再有計劃介入的創作類型,不同的創作現場,我就會去設想在什麼樣的條件下可以把我的生活發現收集,透過展出現場強化出來,發酵成我的創作,因此空間與材料它們基本上是相互倚賴的連動關係。 Q. 你過去的作品大量使用工業的、廉價的日常用品?你總是在材料上進行加工或破壞,你對消費主義與現代生活中的人性看法是什麼? C. 會選擇這些大量廉價的生活用品其實就主要是在回應這些人人都有,天天常見的生活部分。我其實不批判消費主義,因為消費本身本來就是生活常態,我倒是比較關心這些同樣的物被不同的人所使用所產生不同的事件本身,這就是所謂的「人味」,這些被創造或保留下來的痕跡也是我們生活中人與人的差異,它其實是最珍貴的部分。 過去我有一個作品《微弱的美感》,作品從一個被現實摧毀的物質透過創作者的介入行動,來完成一個建構與毀壞並存的時間之牆,它像是一個唯美的抽象畫面,但同時也是一個持續不斷在變化的顯現,這作品其實反映著我們面對自然與人為之間相互拉扯的矛盾,完整很重要,但物質與生命的缺口更不能忽略。 Q. 在你作品中時常可以感受到一種淒美或對生命感嘆的詩意,有沒有什麼樣的文學是對你的創作生涯有著重大影響? C. 我的書櫃中有一本晚唐詩人李商隱的詩集(很陽春的一本舊書),我常常在做展覽的時候會去翻閱它,我的很多展覽及作品名稱都是從他的詩詞中引用而來。對我來講,他詩中有著對繁華落盡的之時對時間、空間及身份上的寄情。他字裡行間的『不圓滿』給了我很多的想像與引介,幾個字幾句話可以有很多的寓意,那是詩這個文體獨有的魅力。 Q. 你有很豐富的駐地經驗,最遠還去到埃及開羅,多年的異地駐地生活經驗對你的創作有什麼影響? C. 2005年秋天是我正式從學院畢業離開,正式成為一個獨立創作者。同年的冬天,我受到台北國際藝術村的獎助意外地隻身前往了埃及開羅,開啟了我首次在異地駐地創作的體驗。那是我的生活經驗中第一回離開熟悉的環境在完全不同的文化中用生活去發現自己,並從中發酵成為個人的創作脈絡。後續的幾些年間我相繼參與了幾項長期的國際藝術駐地創作計劃在法國巴黎、韓國高陽、美國紐約、以及日本橫濱。對我來說,有一個暫時旅居於異地的創作身份,那像是一種自己跟環境的兩相真空的狀態,這巧妙地感受不在於語言的溝通,而是這份身體與環境暫時性的共存,像是隱形的一道範圍拉開了身份、事件的特殊視線與觀點。我的學院教育都是在台灣養成的,但我其實是在這些不算短的時間,讓我有機會走出我的舒適圈去看看這個多變的世界。我在埃及見識到了一個這麼瑰麗的文明,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敗退下來,人類如何在物質的存續中相信精神靈魂會再回來。在法國,很多人抱怨法國人的慢,但時間並沒有因為巴黎而停留,在這座百年不甚改變的市景中,我開始學會如何改變心態來面對緩慢,來習慣等待時間、並渡過它。在日本我更是刺激了我怎樣在緊密的空間條件中感受到身體的壓迫,並想辦法利用彈性去面對空間的運用。細數這些生活歷程,長時間的獨處讓我深刻地體會如何從一個全然陌生、斷裂的文化中去認識、習慣自身的恐懼並將它成為我創作的養分,每一段體驗都是讓我在返回台灣後醞釀起不同階段的新發展。 Q. 二元之間的相互關係一直是你創作中的核心概念,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在意這個概念的呢?有沒有什麼事件或是背景啟發了你?... 繼續 -
藝術家訪談《新日常:陳聖文》
Interview 8 September 2021 「我只是將我體驗到的、感動的,「縫」給你們看而已。」—陳聖文 藝術使我們能夠審視作為人類的意義、使我們能夠跨距離的交流、使我們團結在一起。 2020年至今,我們面臨著全球疫情危機。另一個角度而言,自由的限制或許能成為藝術的再進化。這次,我們邀請國內外藝術家進行訪談,聊聊他們的「新日常」。 Q. Hi 聖文,此時此刻你正在想什麼? S. 現在時間剛過凌晨,洗完澡躺在床上,思索著自己接下來這半年該何去何從(太會偷摸)。 Q. 你上次看電影時哭是什麼時候? S. 去年孤味上映時,碰巧遇到奶奶逝世。 同樣在去年,當大家在家裡圍爐團聚時,我們在殯儀館籌備爺爺的後事。 當時奶奶也已久病不良於行,在家人攙扶下為爺爺拈香的畫面,佝僂的背影、蹣跚的腳步,與電影畫面如出一徹。 瞬間像是水杯被倒進了一缸水,滿溢的情緒讓我在回程路上哽咽不已。 說不上此生最難過,但至少是目前哭得最無法自拔的一次。 Q. 你認為自己最浪漫的部份是什麼? S. 從來不覺得自己浪漫欸。 但如果廣義解釋浪漫的定義,我覺得自己很渺小,但夢想著擁抱山海給予的所有可能,然後再投以不成比例的成本,嘗試回饋些什麼吧。 Q. 一直以來你的作品都是環繞在台灣特有生物與環境議題,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關注此議題?這些是如何成為你作品中的核心? S. 真的回溯起源是6年前認識淨愛高山他們之後,但至於為什麼是台灣的生物與環境,只要是自認出身就是這塊島嶼一份子的人,應該都不難理解吧哈哈哈。 Q. 將這些的想法變成視覺形式的動力是什麼?為什麼你覺得這對你來說這麼重要呢? S. 起初我也以為我重視的是視覺表現,後來我慢慢的體會到,我只是將我體驗到的、感動的,「縫」給你們看而已。我認為我表現的是我的行動,不單只限制視覺的感受。 Q.... 繼續 -
藝術家訪談《新日常:丹尼爾.蘇維勒斯》
Interview 31 August 2021 「我喜歡我的畫有一種巴洛克的感覺,特別是在畫框上。但我的作品不是巴洛克式的,而是試圖達到某種偉大和性感的象徵,以此對比我所描繪的,像是一隻猴子或芝麻街卡通。」–丹尼爾.蘇維勒斯 藝術使我們能夠審視作為人類的意義、使我們能夠跨距離的交流、使我們團結在一起。 2020年至今,我們面臨著全球疫情危機。另一個角度而言,自由的限制或許能成為藝術的再進化。這次,我們邀請國內外藝術家進行訪談,聊聊他們的「新日常」。 Q. 嗨Daniel, 你今天早上鬧鐘響起後第一件想到的事? D. 幾乎每一天起床都是感到疲憊的,而我也為此感到失望,尤其是當我在前一晚有那麼多的精力與想法時…我試過了…但我從來不是一個早起的人。我想我就像是一隻蜥蜴,需要在陽光下充電。 Q. 你如何渡過疫情,尤其是在西班牙? D. 我必須說,我對於西班牙人的整體表現感到驕傲。一開始不太確定我們要如何遵守這麼多規則與封鎖這麼長一段時間。通常我對人類是持悲觀態度的,但這次反而給了我希望。我見過許多不文明的行為,但經歷了這次的困難中,我看到更多的是慷慨、同情心、善良和團結之力。我相信人民已經為那些只在乎自己利益的西班牙政客樹立了榜樣。 Q. 就藝術家而言,你的生活因為疫情改變了多少? D. 我的工作室與住家是相連的,所以其實我原本的生活就像是在隔離,因此沒有太多變化。我的作品深受自然、人類學、生物學的啟發…我一直認為我們生活在一個非常愉快的「環境時期」,即使理解到大自然是正處於艱難的。大量的物種因病菌與病毒正在消失、進化、出現,病菌與病毒也是。當人類意識到自然是如何運作時,活著就是一種奇蹟。在我看來,疫情是最現實的考驗。 Q. 那是什麼事或人陪伴著你呢? D. 最讓我感到舒暢的是潛入水中,尤其是在我壓力很大的時候。我的家人和朋友是我快樂的來源。但必須承認我的生活很孤獨,因為我一個人住,而且在同一個地方生活和工作。我每天會去同一個咖啡廳兩次,因為我的好朋友在那裡工作,這讓我能至少每天遠離工作兩次,充個電、和朋友聊聊天。我想我是相當矛盾與複雜的。我需要孤獨,但同時又害怕它。 我大多數的老朋友們都有孩子並搬到郊區….所以越來越少見面。我45歲了,也沒有另一半….我似乎迷失在時間當中? 以前讀到了一段話,它說當一個人感到壓力時,會有潛下水中的慾望,這很正常。我也讀到過,這可能與我們出生前的經歷有關,像是在羊水中我們所感到的輕鬆、保護與安全感。我覺得合理。 Q. 如果你提前知道將會封城這麼長一段時間,你會做什麼改變嗎? D. 光想到情況可能會更糟,我就覺得我是幸運的。 當西班牙宣布封鎖時,我正在希臘雅典的一個藝術家住所。我設法趕上了最後一班飛往馬德里的航班,然後回到西班牙南部的家。在當時,一位來自柏林的朋友戴安娜正在我家,原先我應該是要在希臘住一個月的。我們一起分享了那段時光,因為她當時認為封鎖很快就會結束。封城從一開始的2週,最終超過了 3 個月。 我和戴安娜互相照顧,一起玩得很開心,還制定了一套鍛煉計劃。我們打了很多桌球因為原先工作的桌子就是張乒乓球桌,同時也持續著各自的工作。我們在生活中尋找快樂,否則這只會是個孤獨且悲傷的時期。... 繼續
-
藝術家訪談《新日常:漢娜・伊淇》
Interview 15 July 2021 「不容易被看見的事物,我反而會去加強它。」–漢娜・伊淇 藝術使我們能夠審視作為人類的意義、使我們能夠跨距離的交流、使我們團結在一起。 2020年至今,我們面臨著全球疫情危機。另一個角度而言,自由的限制或許能成為藝術的再進化。這次,我們邀請國內外藝術家進行訪談,聊聊他們的「新日常」。 Q. 嗨 Hanna,妳的早晨儀式? H. 嗨,謝謝你們的邀請!我喜歡早起,很享受早晨。它們對我來說是新的開始,感覺很多事情都有可能發生。 我特别喜歡 我會從一杯熱茶來開始我的一天。 端著杯子並好好享受寧靜。 之後就是運動和吃早餐,然後就開始準備去工作室:) 我的早晨通常很長,我很感激,因為作為一名自由職業者,我可以很從容地、慢慢地享受每一個的早晨。 Q. 妳如何渡過疫情?尤其是在布魯塞爾和波蘭? H. 目前比利時和波蘭的一切都開放。幾乎感覺什麼都沒有發生過。過去的 1.5 年既艱難又似乎充滿希望。疫情剛開始的時候,我感到了很多的平靜和解脫,這是一件好事。突然之間,在城市裡無事可做,沒有碰面,沒有旅行。我開始專注於我的工作和家庭。但我很快意識到這種情況不會很快改變,這讓我感到很不舒服。我很擔心我的父母,因為他們住在波蘭,所以我們無法見面。 我住在布魯塞爾的一個小公寓裡。我沒有任何花園或陽台,所以我每天必須去散步以保持清醒 我開始瘋狂工作。老實說,我覺得可以去工作室對我來說有很大幫助。 去年夏天,我在我父母在波蘭的家裡度過。他們有一個大花園,周圍是一片森林,非常與世隔絕。自從我 11 年前搬到比利時以來,這是我第一次在波蘭尼卡茲德羅伊渡過了 2.5 個月的時間。我非常享受在這裡的生活。所以我決定今年也這樣做。 與此同時,這段文字來自波蘭尼卡。我看到綠色,我聽到周圍的鳥鳴我確實認為,如果你住在城市或鄉村,疫情的經歷會有很大不同。對我來說,在這當下我會選擇在大自然中而不是在城市裡。 Q. 那是什麼人或事陪伴妳呢? H.... 繼續 -
藝術家訪談《新日常:王冠蓁》
Interview 13 June 2021 「對我來說,如果繪畫不能作為語言,那說不出的話就變成眼淚。」—王冠蓁 藝術使我們能夠審視作為人類的意義、使我們能夠跨距離的交流、使我們團結在一起。 2020年至今,我們面臨著全球疫情危機。另一個角度而言,自由的限制或許能成為藝術的再進化。這次,我們邀請國內外藝術家進行訪談,聊聊他們的「新日常」。 Q. 嗨冠蓁,今天早上鬧鐘響起時,妳第一件想到的事? W. Hi! 通常不會設鬧鐘,不過想到的事應該會是應該會是睡醒前的夢境發展。 Q. 生活作息如何影響到妳的創作? W. 20-21 這一年因為原本韓國OCI駐村因疫情延遲,所以變成了繪畫媒材的再探索,還有開始學習油彩繪畫;而生活作息不太固定。可能影響到的事情,我目前只想到畫面比較沒有時序,而在畫畫的時候再下一步完成前也滿未知的樣子。 Q. 對於媒材間的互相轉換,妳有什麼新的體驗嗎? W. 藉由不同的媒材體驗繪畫的樣貌,媒材有各自獨特的性格。它會帶著我產生適合繪製的畫面,跟我的想法溝通,很像認識一個幽靈朋友。 Q. 碎畫布系列的功能只是草圖嗎?它的不規則形能成為什麼嗎? W. 從2014開始在台北市邊陲的小工作室裡,畫畫剪剪散落滿桌的畫布碎塊。在2020搬離台北之際,被整落起來。他們沾惹著濕氣與灰塵,鉛筆的線條與壓克力顏料快速地、抖動地附著在畫布上,在一閃而逝的日子標記起情感發生的時刻。 對我來說,如果繪畫不能作為語言,那說不出的話就變成眼淚。 它們有草圖、有完成的圖、寫生和隨筆。只是擁有同一個狀態,就是鉛筆、壓克力和從大畫布上隨意裁切的形狀,或是依著畫面構成而剪下的不規則形狀。 Q. 簽約之後的生活和經濟相對穩定?對於創作有什麼影響嗎? W. 有的,尤其在疫情之下,感受更深。 因為伊日的自由度很高,所以有人能夠支持自己喜歡做的事,就像剛好的梅雨季。 Q. 妳的作品有和網路互動嗎?... 繼續 -
2019 台北藝術自由日:愛情神話
Art Fair 6 - 8 December 2019 「台北藝術自由日 Free Art Fair」今年邁入第五屆,12 月 6 日至 12 月 8 日將於松山文創園區 2、3 號倉庫盛大登場。本屆以「愛情神話」為題,主視覺由藝 術家詹雨樹操刀,匯集來自台灣、美國、南非、土耳其、中國、香港、日本、 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等地藝術家及創作團隊,超過 120 組的藝術作品計劃共同展演,透過充滿玩興的自由策展機制,讓藝術家們的創作思維顛覆常規,碰撞火花,展開一場天馬行空的狂歡派對! 以愛為名,大玩跨域創作 「2019 台北藝術自由日」呼應本屆主題,以義大利國寶級導演費里尼盛名之電影「愛情神話」為視覺意象,打造五公尺高的巨大帳篷裝置,創造獨特的私密觀展體驗,讓觀者遊走其間,窺探暗藏作品中關於情感的千百種面貌。本次也吸引多位跨領域的創作者投件參展,如:演員孟耿如、貓下去負責人陳陸寬與裝置藝術組織 Super ADD 等,將各自帶來首度曝光的創作計劃。除了各類型作品展演,更邀請當代藝術收藏家宮津大輔,現場暢談日本當代藝術社群和學院教育。 一場沒有藝術家姓名的《自由心證》藝術拍賣會 此外,延續前四屆的亮點活動「自由心證拍賣會」,本次預計共 20 多件作品參與,藉由不公開創作者姓名的方式展出,僅以自身對於作品的評價為標價依據,讓觀眾以最主觀的方式,重新思考與定義藝術品的價值和收藏者之間的關係。同時,本屆特別邀請 6 位來自各領域的重量級評審:藝術收藏家宮津大輔、音樂人姚謙、策展人張君懿、藝術家黨若洪、安卓藝術總監李政勇及藝術家蕭聖健,將從 120... 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