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rt Taipei 2021
第二基地:藝術基因庫 2021年10月16日 - 10月25日聖經中的諾亞方舟乘載了動植物以及人類,在當代我們擁有斯瓦爾巴德島全球種子庫(Svalbard Global Seed Vault),然而藝術在文明的方舟內卻時常缺席,在這個展區我們將試圖呈現藝術的各種可能性與樣貌。 _ 基地 在地球46億年間的壽命裡,生物經歷了無數次毀滅與重生。假使人類的滅亡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與週期,而藝術往往成為了歷史危機下的犧牲品,那麼藝術是否擁有基因庫般的保障呢?電影《人類之子》中,藝術品的流亡很可能便是我們最具象的未來。 人類文明之初,藝術就常作為預言或知識之載體,此傳統於現今當代藝術上也是顯而易見。我們想像著過去人們總將時代焦慮投射於創作,並將想像儲存於現實世界中,也因此創造了被視為對未來的預測。藝術家透過不同的藝術語法傳遞未來的可能性,為末世到臨前的人類打上預防針。如果「預言」常以藝術的形式出現,在毀滅之後,或許能為後世提供破碎的拼圖,重回文明波峰。 2021臺北藝術博覽會,伊日藝術計劃引用了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科幻著作《基地》。艾西莫夫在小說中預見了人類悲慘的未來,在銀河邊緣建立基地編寫歷史文明的百科全書,目地是希望透過知識的保存來縮短世界崩壞後的黑暗時代。當今疫情下的人類直面了各種掙扎,地球也同時面臨艱難,然而藝術的種子又該何以處理?同時,如果黑暗必將來臨,我們該為此準備到什麼程度?又該多做些什麼? 這次,伊日藝術計劃提出三道子題、於三個場域中分別呈現,以藝術為主體之「基地」作對話,我們將試圖想像末日來臨之際,《基地》內藝術的存在與可能性。 _ 聖經中的諾亞方舟承載動植物及人類,在當代藝術範疇,藝廊則蘊藏豐富藝術資料,以此呼應「藝術基因庫」場 域概念,透過藝術沙龍展出形式呈現作品多樣性。日本藝術家平子雄一擅長以繪畫及雕塑,打造獨特「小樹人」 角色形象,傳達各式隱喻與象徵意義,探討人類與自然的共存共生,觸發觀者對環境議題進一步反思。 參展藝術家| 卡琳娜・荷比揚 Karina Akopyan 黃沛涵 Peihang Benoit 路易斯.凱伊戴 Luís Carita...繼續 -
Art Taipei 2017
鬼店 2017年10月20日 - 10月23日「藝術家在直覺中尋求神性的共鳴,但是為了創作,他不能停留在這個令人神往的無形國度裡,他必須回到物質世界去完成他的作品。藝術家的責任,便是在神秘的交流和創造的行動中尋找平衡。」 —— Patti Smith , Just Kids 我們以導演-庫柏力克的「The shining」為題,邀請觀眾一起進入我們的鬼店,找尋那些未果的記憶。庫柏力克在鬼店中交織著龐大且細膩的符號元素。具有同志傾向的父親、被暴行給孤立的母親、丹尼的通靈、還有圍繞著整部電影的阿波羅火箭政治詭計。這些藏在細節裡的魔鬼,便是人們在生命經驗中累積下的各個節點,或許我們不曾說出來,甚至並不確定那些回憶是否真正存在。庫柏力克用象徵性的符號記錄下每一段他的經歷,藝術家的一勾一筆,都隱藏著創作者個人最深層的秘密。就像姜太公一般,藝術的閱讀總是願者上鉤的,觀看者捧著自己的生命經驗,尋覓著作品與自己之間的連結。伊日藝術在今年的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架構一座 Overlook Hotel,邀請國內外多位藝術家進駐。 參展藝術家: 陳雲、鄭先喻、邱承宏、邱懷萱、賴威宇、李瀚卿、寧森、時永駿、孫培懋、丹尼爾.賽維勒斯、金.提爾、漢娜・伊淇、凱爾.蒙哥馬利、寺澤伸彦、蓮輪友子、塞維.索拉、平子雄一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