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培懋參與《是誰躲在風景裡?》
Museum 2024年3月30日 - 9月15日本次展出以風景畫為發展主軸,透過館內典藏的風景作品及委託互動裝置的展出,期望讓觀眾與風景作品在展場展開有趣的互動,一同探索藝術家是如何透過「風景」的繪製,在畫布上呈現日常生活中最真實的演出。 展覽以「寫生自然」、「人造風景」、和「內在風景」等三個子題,探索各時代作品在「風景」概念中的藝術與環境,感受到藝術家在面對風景時的獨特視角,以及他們如何透過藝術表現對自然文化的理解。 策展人| 王瑋婷 臺北市立美術館 兒童藝術教育中心繼續 -
孫培懋參與《求生相》
Group Exhibition 2023年2月21日 - 4月9日《求生相》這檔展覽邀請了多重面向的9位藝術家參展,包含汪紹綱、林佳儀、孫培懋、陳界仁、陳彥斌 Fangas Nayaw、陳冠穎、陳曉朋、黃舜廷、湛文甫,以「信仰下的慾望本能」、「反思系統與物質價值」及「人在社會下的生存樣態」三個子題,廣泛呈現當代人類各層面的生存現實及潛隱價值觀,藉此探討透過藝術觀點所提出的生存之道,也將隱微實存的議題,透過藝術家不同媒材的表現手法,引起更多人關注。藝術家拋出所覺察的社會議題和真實處境,透過多重角度的詮釋,觸發觀者多元觀點的思考面向。繼續 -
孫培懋參與《無明》
Museum 2022年6月11日 - 12月4日文/ 毓秀美術館 無明的概念取自佛教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指的是人在生命中對事物的執著,因而衍生出的煩惱;執著亦是我執,映照出腦中出現的種種念頭,包含瞬間出現的想法、感受、記憶或畫面,在腦內持續懸著且揮之不去。對於自我的執念,無明也意味著意識仍處混沌的狀態,欠缺覺察和理解。 本展藝術家王妤璇、孫培懋和顏妤庭,他們都有各自執著的念頭,並嘗試藉由藝術創作來破解,創作手法皆有奇幻、荒謬、詭譎、狂放等特點,刻意以誇張的想像來與現實生活疊加,處理自己在生活中遇見的各種狀態,抑或是建構一個更為理想的世界,而這個虛構的、充滿異質性的存在空間得以讓他們的思考途徑越加清晰。 法國哲學家傅柯(Michel Foucault)在1967年一場〈論其他空間〉的演講中曾談到異托邦的概念,他認為異托邦與烏托邦不同,是實際存在的異質空間,並分類成花園、電影院、墓園、遊樂場、嘉年華、博物館等地方。然而,他亦說明了虛擬的鏡像如何作為一個異質空間:鏡中的影子雖並非真實,鏡子本身卻具體存在,並可被視為一道進入他方的入口,令觀者意識到自己與周遭環境的連結關係。 我們是否可將畫作比擬為鏡像,將畫中的異質空間視為是異托邦?又或是介於異托邦與烏托邦的夢幻之地?在無明的混沌趨於明朗之際,在屬於各自的異質空間中,現實似乎更像一團虛幻的泡影。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