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ices 2024: 謝榕蔚

瓶蓋工廠台北製造所 F棟, 26 - 29 January 2024 
谷崎潤一郎在《陰翳禮讚》一書中提到,因為現代化的過程,傳統中的陰翳美學消失殆盡,所以他透過文學將這種美學觀點記錄下來。但我認為美學的結果是源自文化和民族性,在人造光源讓陰翳無所遁形的現代,陰翳美學和精神依然存在,只是它經過轉化藏匿於吸睛奪目的燈光之中。

某次發現傳統建築中的豬肝紅色外牆在光線照射下,會反射出紅色的色光映在周遭的環境中。並且研究這物理特性,透過實驗和紀錄,以科學的方法計算物體中的負空間,透過創作去製造色光的特性,以作品來回應屬於我們這個時代陰翳美學的可能。

作品是一個色光的容器,將太陽因緯度產生的角度以及人體的視覺體驗做計算,當日光隨著時間的變化,作品會產生顏色漸變的色光,是以環境光作為元素的不插電發光作品。當人進入到光線之中,會產生感官的觸發。色光形成有四個要素:有色面、色光面、光源、視覺位置,作品的實品看似雕塑,但其實是「光線」,但因為肉眼看不見光線,只能看見光源,所以製作了數組光線的載體,經由環境光因時間的變化而讓人感受到「光線場」的存在。

當站在色光面的前方,完全不見有色面,僅能見到光線經由反射和動線的安排所截取的晦映色光,雖然沒有插電,但彷彿像Dan Flavin的霓虹燈管散發出有色的光線,每個隔板間的負空間隱隱發亮。與Dan Flavin不同的是,Dan Flavin是利用有色的光源來界定空間,而這面色光的容器是由環境的光線來對作品產生色光變化。整個作品包含了作品載體、環境光源、人的參與才成立。試圖以一種東亞文化的美學來回應藝術中抽象與色域的歷史脈絡。

以太陽光為元素,台灣的太陽軌道為南向北照射,以天頂為中介分為上午和下午的東西兩面,作品的光線載體會隨著太陽的東升西落呈現不同顏色變化;在不同的季節,顏色也會因為太陽的角度和日出、日落的時間不同而改變。 (文/ 謝榕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