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林子桓
科學家推斷恐龍是由於氣候的改變,造成恐龍們無法適應而滅絕。生存下來的只有能調節體溫的哺乳類。時空轉移到當今的人類社會,這個社會中存在著社交的活動。社交的能力決定在社會上的地位,這是人類生存的危機。如果無法在社交場合中適應,很容易就面臨絕種,那要如何做好社交?尋找同溫層的談話對象是最基本的生存法則,你可以透過喝啤酒降溫,舞動你的身體升溫。
這最初如玩笑般的想法成為這整個作品的核心,然而這只是表面上的連結。向核心去探討後我開始研究科學與想像的關係,如何用科學去套入生活中的想像,這似乎解決了我長期對藝術的問題。每當我看見好的藝術品時總是覺得心中滿滿的,看完甚至都不用吃飯了!這樣的感受,一直在我心中無法解釋為什麼。假設,每個人都是充滿能量的,能量能夠傳遞,像是笑容給人正面能量等等。於是藝術家透過雕塑與繪畫將能量傳遞到藝術品中,這些能量再透過藝術品傳遞給觀者。然而能量是會消耗的,越好的藝術品就能乘載越多的能量,同時越虔誠的信徒就能感受到更多的能量。如此思考似乎就能解決我的藝術的疑問。
回到「破冰指南」,故事的主角是一名藝術的愛好者,走進藝廊嘗試著想要融入這個環境。不知所措的他,幻想一個科學家用各種科學理論去引導他如何執行社交行為。科學家帶領著他試著與一位長期在藝廊工作的女性對話,試圖用理論解釋對話的過程,用藝術開啟話題融入這個環境。
卡爾維諾充滿想像力的故事建立在扎實的科學理論上,透過概念性的陳述衍生視覺意象。失去科學根基的故事只是不著邊際的天馬行空,如2D的點線面連結相較於3D的向下挖掘出事物的各種面向。「破冰指南」透過各種科學理論,引導社交上各種事件。即便說是科學但其實是透過藝術家穿鑿附會,所產生的偽科學。透過分析社交與熱力學:太極推手、能量轉移;封閉、開放系統的關係,最終提及藝術的能量如何昇華而產生對藝術的信仰。
科學與藝術
科學與藝術的組合非常有趣,他們想有類似的產生手法,但同時又是大眾印象種相異的兩者。對我來說兩者皆不是在創造什麼東西,與其說是創作者不如說是連結者。我們都試圖的在已知的世界中找尋著某種不同於日常的角度,這跳脫日常的角度可以是兩個角度的相加或是拓展一個角度的可能性。於是我們把兩個看是不相干的事件連結,試圖用那蹦出的火花去讓觀眾感受到特別的東西。但因為每個人的生活經歷不同也許能打動對方也許不能,期望有天能有人能從這藝術或是科學中得到一些特別的東西。
表演
大部分人都懶得社交,甚至視社交為矯揉造作的負面行為。我們心目中放蕩不羈,多愁善感的藝術家當然更不可能去社交。然而,只要你待在這個藝術圈就會發現這不過是大社會的縮影,越會經營自己的藝術家越能夠順利的生存下來。這其實不難理解,貨幣的價值建立在信仰上,如果我們都不相信新台幣,新台幣自然就不值錢。資本主義社會下,藝術家的價值在哪?如何讓觀眾相信你?藝術家必須先相信自己是藝術家才行,從頭到腳的信,展現出你身為藝術家,身為一個特別商品的價值,即便是演出來的也要表現得完美。然而專業的演員也需要長久的訓練, 這個社交場合就是最好的練習舞台。像是魔術一樣,即便你知道這是假的不是真的魔法,你還是願意掏錢去交換那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