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市立美術館
「天天上演」展始於一個簡單的問題,在視覺藝術的脈絡下,我們該怎麼去理解現下的現場藝術或表演?或是如操演性或現場性等因應著越趨開放與跨域的各式邊界,供深度討論需求所衍生的各種抽象化形容詞?我們該以一種藝術創作的媒材去理解,抑或是一種作品的類型?還是我們該以什麼「不是」現場/表演來思考?回顧歷史,藝術史學者蘿絲李.戈柏(RoseLee Goldberg)曾將現場/表演的痕跡溯及1900年代初期歐洲未來主義,並近至1968–2000年後觀念與新媒體藝術。若我們藉由她拉出的脈絡觀看過去作品,回應前述的疑問,也許可以說,這些過去至今的作品皆具有一個共通的內在力量,即以一個具有文化性的策略作為核心,藝術家以之作為工具去打開及實驗一些在既有脈絡下被排除的空間,並作品化為所謂的現場/表演(live / performance art)。而在此展中,則是希望邀請觀眾將目光聚焦於這個共有的內在力量,並以此切面進入展覽及作品進行觀看、參與及思考。
—
〈二哥的藍色斑鳩 Second Brother's Blue Turtledove〉
2024
藝術微噴、不織布地毯、紙、玻璃、喇叭、耳機、天線
藝術微噴、不織布地毯、紙、玻璃、喇叭、耳機、天線
尺寸依場地而訂
2011年黃博志開始與母親的對談,藉著她的口述,雖僅是短短的個人歷史,卻間接反映五十年來,台灣的農業、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變遷,爾後這些故事被收錄在他2013年的出版物《藍色皮膚》中。
〈二哥的藍色斑鳩〉取材自出版物《藍色皮膚》中藝術家母親及她二哥的故事,在空間中就身體經驗、記憶與情感重新構造並布局。觀眾將進入一個充滿人造鳥叫聲與斑鳩叫聲疊加的環境中,透過在空間中移動步伐,與不同的事件相遇或聆聽故事。在這個情感調度的場景中,藝術家的家族歷史事件被層疊融入觀眾參與的感知經驗或個人記憶之中。透過書寫文字的身體化,發生於演出中及場景之外的言說力量,也將為過去的事件在個人歷史至社會變遷間不斷地增加厚度、重量及辨証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