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培懋《無明》毓繡美術館: Museum Exhibition

毓繡美術館 1- 3樓 11 June - 4 December 2022 
毓繡美術館 1- 3樓
相關連結
文/ 毓秀美術館

無明的概念取自佛教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指的是人在生命中對事物的執著,因而衍生出的煩惱;執著亦是我執,映照出腦中出現的種種念頭,包含瞬間出現的想法、感受、記憶或畫面,在腦內持續懸著且揮之不去。對於自我的執念,無明也意味著意識仍處混沌的狀態,欠缺覺察和理解。

 

本展藝術家王妤璇、孫培懋和顏妤庭,他們都有各自執著的念頭,並嘗試藉由藝術創作來破解,創作手法皆有奇幻、荒謬、詭譎、狂放等特點,刻意以誇張的想像來與現實生活疊加,處理自己在生活中遇見的各種狀態,抑或是建構一個更為理想的世界,而這個虛構的、充滿異質性的存在空間得以讓他們的思考途徑越加清晰。

 

法國哲學家傅柯(Michel Foucault)在1967年一場〈論其他空間〉的演講中曾談到異托邦的概念,他認為異托邦與烏托邦不同,是實際存在的異質空間,並分類成花園、電影院、墓園、遊樂場、嘉年華、博物館等地方。然而,他亦說明了虛擬的鏡像如何作為一個異質空間:鏡中的影子雖並非真實,鏡子本身卻具體存在,並可被視為一道進入他方的入口,令觀者意識到自己與周遭環境的連結關係。

 

我們是否可將畫作比擬為鏡像,將畫中的異質空間視為是異托邦?又或是介於異托邦與烏托邦的夢幻之地?在無明的混沌趨於明朗之際,在屬於各自的異質空間中,現實似乎更像一團虛幻的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