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Taipei:第三基地—太空殖民地
陳聖文, 蕭聖健, 黃啟佑, 池田慎, 凱爾・蒙哥馬利, 金・提爾
16 - 30 October 2021
探索與歷史文明對立的未知地,以做為人類未來的新容器,重啟一個新的循環。在面對毀滅後的新世界是以何種姿態重返文明?如何運用我們的基因庫與預言這兩者的保存物重建這顆星球? _ 基地 在地球46億年間的壽命裡,生物經歷了無數次毀滅與重生。假使人類的滅亡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與週期,而藝術往往成為了歷史危機下的犧牲品,那麼藝術是否擁有基因庫般的保障呢?電影《人類之子》中,藝術品的流亡很可能便是我們最具象的未來。 人類文明之初,藝術就常作為預言或知識之載體,此傳統於現今當代藝術上也是顯而易見。我們想像著過去人們總將時代焦慮投射於創作,並將想像儲存於現實世界中,也因此創造了被視為對未來的預測。藝術家透過不同的藝術語法傳遞未來的可能性,為末世到臨前的人類打上預防針。如果「預言」常以藝術的形式出現,在毀滅之後,或許能為後世提供破碎的拼圖,重回文明波峰。 2021臺北藝術博覽會,伊日藝術計劃引用了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科幻著作《基地》。艾西莫夫在小說中預見了人類悲慘的未來,在銀河邊緣建立基地編寫歷史文明的百科全書,目地是希望透過知識的保存來縮短世界崩壞後的黑暗時代。當今疫情下的人類直面了各種掙扎,地球也同時面臨艱難,然而藝術的種子又該何以處理?同時,如果黑暗必將來臨,我們該為此準備到什麼程度?又該多做些什麼? 這次,伊日藝術計劃提出三道子題、於三個場域中分別呈現,以藝術為主體之「基地」作對話,我們將試圖想像末日來臨之際,《基地》內藝術的存在與可能性。 寓意「太空殖民地」的老宅複合空間「一日弎時」,從舊建築體的裸露梁柱、考古遺跡般的斑駁壁面,到頭頂上的 巨型古董水晶燈,彷彿一艘降落於平凡老舊公寓的太空船,在轟隆聲中飄浮升空,創造穿梭新舊時空的超現實體 驗。曾受邀奧地利林茲 OK 藝術中心展出的台灣藝術家蕭聖健,運用機械動力裝置強調動態的媒材特性,卻刻意 選用帶有手工感的物件材料,讓作品看似擁有繁複的機械結構,同時也保有細膩的人性溫度。 參展藝術家| 陳聖文 Chen Sheng-Wen 蕭聖健 Hsiao Sheng-Chien 黃啟佑 Huang Qi-You 池田慎...
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