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rt Madrid 2024
蕭聖健、黃舜廷、林世雍 6 - 10 March 2024Works by Hsiao Sheng-Chien, Huang Shun-Ting, and Lin Shih-Yung.繼續 -
Art Taipei:第三基地—太空殖民地
陳聖文, 蕭聖健, 黃啟佑, 池田慎, 凱爾・蒙哥馬利, 金・提爾 16 - 30 October 2021探索與歷史文明對立的未知地,以做為人類未來的新容器,重啟一個新的循環。在面對毀滅後的新世界是以何種姿態重返文明?如何運用我們的基因庫與預言這兩者的保存物重建這顆星球? _ 基地 在地球46億年間的壽命裡,生物經歷了無數次毀滅與重生。假使人類的滅亡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與週期,而藝術往往成為了歷史危機下的犧牲品,那麼藝術是否擁有基因庫般的保障呢?電影《人類之子》中,藝術品的流亡很可能便是我們最具象的未來。 人類文明之初,藝術就常作為預言或知識之載體,此傳統於現今當代藝術上也是顯而易見。我們想像著過去人們總將時代焦慮投射於創作,並將想像儲存於現實世界中,也因此創造了被視為對未來的預測。藝術家透過不同的藝術語法傳遞未來的可能性,為末世到臨前的人類打上預防針。如果「預言」常以藝術的形式出現,在毀滅之後,或許能為後世提供破碎的拼圖,重回文明波峰。 2021臺北藝術博覽會,伊日藝術計劃引用了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科幻著作《基地》。艾西莫夫在小說中預見了人類悲慘的未來,在銀河邊緣建立基地編寫歷史文明的百科全書,目地是希望透過知識的保存來縮短世界崩壞後的黑暗時代。當今疫情下的人類直面了各種掙扎,地球也同時面臨艱難,然而藝術的種子又該何以處理?同時,如果黑暗必將來臨,我們該為此準備到什麼程度?又該多做些什麼? 這次,伊日藝術計劃提出三道子題、於三個場域中分別呈現,以藝術為主體之「基地」作對話,我們將試圖想像末日來臨之際,《基地》內藝術的存在與可能性。 寓意「太空殖民地」的老宅複合空間「一日弎時」,從舊建築體的裸露梁柱、考古遺跡般的斑駁壁面,到頭頂上的 巨型古董水晶燈,彷彿一艘降落於平凡老舊公寓的太空船,在轟隆聲中飄浮升空,創造穿梭新舊時空的超現實體 驗。曾受邀奧地利林茲 OK 藝術中心展出的台灣藝術家蕭聖健,運用機械動力裝置強調動態的媒材特性,卻刻意 選用帶有手工感的物件材料,讓作品看似擁有繁複的機械結構,同時也保有細膩的人性溫度。 參展藝術家| 陳聖文 Chen Sheng-Wen 蕭聖健 Hsiao Sheng-Chien 黃啟佑 Huang Qi-You 池田慎...繼續 -
Taipei Dangdai 2020
蕭聖健 17 - 19 January 2020機動藝術(kinetic art)在歐美藝術史的脈絡中,與二十世紀初的工業現代化潮流有連帶關係。藝術家們藉由機器的自動化運作,展現出物體動態與速度的迷人影像,這種自動化的機械擺動特性在那個時代氛圍中,是一種現代性與進步感的表徵。在台灣當代藝術的領域中,藝術家蕭聖健(1968-)可以算是新媒體藝術中著實極具著個人特色風格的代表性藝術家。 蕭聖健的作品就技術層面而言,可以被視作機動藝術之創作類型,然而在審美層次上則不同於歐美機動藝術發展的初衷。他的作品乍看頗有機械動力裝置強調動態的媒材特性,然而卻又跟單純強調動態與視覺變化性的機動藝術作品有些不同。這其中最大的差異在於藝術家往往在建構機械及組合物件時,刻意在材料運用上呈現出一種天真、粗糙的手工性。並在情境敘事的語言中進行具象情感投射或者對物件進行符號的隱喻。他的作品看似看似有著繁複的機械結構,卻藏不住細膩的人性溫度。繼續 -
ART TAIPEI 2019
邱承宏、邱懷萱、張淳皓、陳聖文、丹尼爾・蘇維勒斯・范弗、金・提爾・撒拉路基、蕭聖健、黃啟佑、江孟禧、賴威宇、林宜姵、路易斯·凱伊戴、莫妮卡・蘇畢迭、孫培懋、蓮輪友子、王冠蓁、吳家昀、吳敏興、塞維.索拉、楊宗嘉、平子雄一 17 - 21 October 2019